历尽沧桑五百载明代敕命石碑邢台重焕光彩
仪式
5月6日上午9时,位于邢台市桥西区张宽村文化广场上,站满了来自该村及其它地方朱氏家族成员。这些来自不同地方的朱氏后人,他们来此的目的只有一个——参加本家族的明代敕命碑重新落成仪式。
6日上午10时许,经过简单的仪式,朱氏后人依次走进放有石碑的阁中,向代表先人的石碑行礼。整个石碑连碑座高约1.7米,宽度在50公分左右,虽然碑上的字迹大多已模糊不可辨,但依稀可看到“朱魁”、“太孺人”、“弘治四年”等字。据村里的老人讲,此碑上镌刻着明孝宗皇帝敕命诏书,乃是赐给朱氏先祖、当时朝中大臣朱魁父母爵位俸禄的圣旨诏书文碑。
“伙伴”
据了解,此碑为明弘治四年所制(公元1491年),距今已521年,曾立于该村西南1华里朱氏祖坟前。已是耄耋之年的朱光华回忆说,在上世纪40年代初,当他还是一个孩子时,每次从朱氏祖坟前经过都能看到这座敕命碑,起初他并不知此碑来历,后从其祖父处才得知,此碑为皇帝赐于朱氏先人的圣旨诏书文碑。“坟上起初有两块碑,一尊为现在所见到的敕命碑,另一尊为担任云南某地都堂的朱尚,做官后为其祖宗立的祭祀谢恩碑。”朱光华说。
与朱光华老人同村的朱荣海告诉记者,在上世纪50年代,那时石碑周围到处是草地和庄稼,还是孩子他,常常会到村西南割草喂猪,每每割累了便会和伙伴们骑在石碑上玩耍。
“站在石碑上能看到很远的地方,我们小孩子都喜欢站在上面眺望。”朱荣海说,虽然时常会从石碑上跌落,但对没有其他娱乐项目的他们,石碑无疑是他们最亲密的“伙伴”。
新生
然而带给一代又一代村民美好回忆的石碑,却在上世纪50年代末被用做牲畜棚门垛。当时为了保护碑文,朱光华在建牲口棚时,曾将石碑正面朝下放置,这才避免了碑身镌刻文字过度磨损。机缘巧合,上世纪70年代末,村中分宅基地时,恰巧又将藏碑马棚分到了朱光华家,得到石碑后,他将其置于院中,每日悉心呵护,这一晃便是30年。
2010年5月份,当时负责打扫街道卫生的村民朱海和朱凯意外发现了石碑,在得知石碑来历后,二人决定要更好的将石碑保护起来。2011年4月,市文物管理处工作人员来到该村,确定该敕命碑确为明代,属于流散文物,并为村民讲解了碑文内容。同年11月,张宽村朱氏后人集资1万余元筹建藏碑阁,于2012年5月落成。至此,历经500余年沧桑的明代石碑终于在新时代重焕光彩。
(责任编辑:admin)- “扫一扫”关注融合网微信号
免责声明:我方仅为合法的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所发布的内容提供存储空间,融合网不对其发布的内容提供任何形式的保证:不保证内容满足您的要求,不保证融合网的服务不会中断。因网络状况、通讯线路、第三方网站或管理部门的要求等任何原因而导致您不能正常使用融合网,融合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发布的内容(包含但不限于融合网目前各产品功能里的内容)仅表明其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的立场和观点,并不代表融合网的立场或观点。相关各方及作者发布此信息的目的在于传播、分享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立场,更与本站立场无关。相关各方及作者在我方平台上发表、发布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其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交易等方面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并承担相应风险。
根据相关协议内容,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已知悉自身作为内容的发布者,需自行对所发表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负责,因所发表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等所引发的一切纠纷均由该内容的发布者(即,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承担全部法律及连带责任。融合网不承担任何法律及连带责任。
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相关栏目上所发布的涉嫌侵犯他人知识产权或其他合法权益的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经相关版权方、权利方等提供初步证据,融合网有权先行予以删除,并保留移交司法机关查处的权利。参照相应司法机关的查处结果,融合网对于第三方企业用户所发布内容的处置具有最终决定权。
个人或单位如认为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上发布的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存在侵犯自身合法权益的,应准备好具有法律效应的证明材料,及时与融合网取得联系,以便融合网及时协调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并迅速做出相应处理工作。
融合网联系方式:(一)、电话:(010)57722280;(二)、电子邮箱:2029555353@qq.com dwrh@dwrh.net
对免责声明的解释、修改及更新权均属于融合网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