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融合网首页 > 文 化 > 文物 >

“南澳Ⅰ号”第三阶段考古“或有不一样的惊喜”

来源:汕头都市报 作者:陈晓敏 责任编辑:admin 发表时间:2012-04-23 10:11 
核心提示:汕头“南澳Ⅰ号”水下考古队的队员们个个是水下工作的佼佼者,而在陆上,他们则各有分工。王志杰负责的工作是设备检测,这些设备包括潜水服、调节器、气瓶、空压机、摄像设备等等,这些都是水下考古工作中“性命攸关”的东西,缺一不可。

汕头“南澳Ⅰ号”第三阶段的水下考古发掘工作最快将在本月底进行。昨天,接受记者采访的广东水下考古队队员王志杰对“南澳Ⅰ号”新一轮的水下考古工作充满期待。他表示,这个阶段有望深入到各船舱底部,“或许会有不一样的惊喜。”

据了解,在对沉船文物的发掘中,为了防止沉船的船舱发生坍塌,考古队员对沉船每个舱位的发掘都不是一次见底的。“南澳Ⅰ号”第一、第二阶段水下考古取出来的文物都是各舱位里码放在上层的文物,有的船舱已被清理出1米深左右。而按照货物码放的规律来讲,一般码放在上层的多是些“个头”较大,“长相”较粗的器物,码放在底层的是些体积较小,做工也较精细的器物,“希望越往下发掘越会出好东西。”王志杰充满信心地说。

记者了解到,有关方面将力争在“南澳Ⅰ号”第三阶段水下考古发掘中完成对沉船所有船载文物的发掘工作,目前详细方案已上报,等待审批。据统计,目前,打捞出水的文物共有2万多件,整个船载文物发掘工作已完成50%以上,发现古沉船的船舱总数为25个。

王志杰是水下考古队的“发明家”

对于关心汕头“南澳Ⅰ号”水下考古工作的市民来说,王志杰这个名字可能并不陌生,他是广东水下考古队的成员之一,更是汕头“南澳Ⅰ号”水下考古队里唯一一名汕头本地人。在汕头“南澳Ⅰ号”第三阶段水下考古发掘工作即将展开之际,记者前天对王志杰进行了独家专访。

21日下午5时多,记者来到澄海区博物馆见到王志杰时他还在忙碌着,他的皮肤明显比记者去年在“南天顺”打捞船上看到时要白了许多。王志杰笑着说,过些天又要上船了,很快就会变黑的。

汕头“南澳Ⅰ号”水下考古队的队员们个个是水下工作的佼佼者,而在陆上,他们则各有分工。王志杰负责的工作是设备检测,这些设备包括潜水服、调节器、气瓶、空压机、摄像设备等等,这些都是水下考古工作中“性命攸关”的东西,缺一不可。因此,每次做检测时,王志杰都格外认真和仔细。他说,那是队友对他的信任,也是他对队友的一份承诺。

除了做好日常的设备检测工作外,王志杰还乐于“发明”一些新设备,这些新设备为水下考古工作带来了不少便利。2010年,汕头“南澳Ⅰ号”正式启动水下考古发掘工作,打捞船“就位”后,考古队员们发现,工作平台离水面距离有点大,队员们入水时比较危险,经过商量,大家一致认为要建造一个小平台,以方便队员出入水。

做为设备组的成员,王志杰义不容辞地担起重任。他根据队友们画的示意图,在大家的帮助下成功焊接了一个潜水梯,安装在了打捞船的船头,连接起了工作平台和水面。从此,考古队员们不再用“跳水”了,他们通过潜水梯便可安全出入水,就算背负重装备也很方便。

在27米深的海底工作,王志杰有时会觉得“不方便”,而正是这些“不方便”激发了他的发明灵感,让他成为一名“发明家”。在对“南澳Ⅰ号”第一阶段的水下考古发掘中,王志杰就发现,在水下清理文物时,如果文物上有泥沙,想清理掉就很麻烦,而当时船上唯一的抽泥设备是高压水枪,它只适合大范围的抽泥,如果在小范围进行抽泥就有可能会因为抽力太大而损坏文物。王志杰想,要是有个轻便的抽泥器可以带下水就好了。第一阶段考古发掘结束后,王志杰潜心思索、实验,不久一个小型的抽泥器问世了。去年,王志杰把它带到打捞船上,运用在第二阶段的水下考古发掘中。有了这个小型抽泥器,考古队员们可以在海底的小范围工作区内,顺着水流把文物表面的泥沙先抽洗掉,然后再把文物取出来,这样既方便工作又有效地保护了文物。现在,这个小型的抽泥器被考古队队长崔勇正式命名为“便携式抽泥器”,成了考古队的装备之一,随考古队“南征北战”,在各次水下工作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对话王志杰

在家乡海域考古很自豪

记者:从2007年汕头“南澳Ⅰ号”被发现,考古队进行水下摸查工作,到正式进行对沉船的水下考古发掘,您都亲身经历了。这一段特殊的经历,对您个人有什么影响?

王志杰:我是在2005年参加水下考古培训的,并正式成为广东水下考古队的一员。那年的下半年,我便到湛江的外海实习,神秘的海底世界深深吸引了我。我至今还清楚地记得,第一次潜入海底时,那种自由又专注的状态让我着迷,海底就是个怎么也探寻不完的世界。从那之后,我越来越喜欢水下考古了。

参加“南澳Ⅰ号”水下考古工作这段特殊的经历,大大提高了我水下工作的技能,也大大丰富了我的工作经验。

记者:听说在“南天顺”打捞船上时,您在百忙之中还抽出时间写考古日记?

王志杰:我很热爱考古工作,因为有了这份热爱,我也乐于在工作中不断地学习、总结。2010年,在“南天顺”打捞船上,我就写了3万多字的日记,记录着每天的生活、工作和发现。此外,我还根据工作中的体会写了两篇论文,《从南澳Ⅰ号的发现看潮汕地区水下考古的前景》和《铝制探方的应用》。

记者:考古是一份特殊的工作,外出工作的时间很长,对此您的家人支持吗?

王志杰:没有单位领导及家人的支持和帮助,我不可能安心地在外工作,更不可能有这么多的心得体会。2005年以后,我去过湛江、阳江、漳州、南澳、天津等地,每年在外工作的时间至少有半年,每次外出工作,澄海博物馆的领导、同事都很支持,都尽量把单位的工作安排开,让我全身心地做水下考古工作。我的爱人更是兼里顾外,把家照顾得井井有条,让我毫无后顾之忧。我希望自己能更加成熟,为水下考古,为探寻家乡海域做更多的工作。

(责任编辑:admin)
    • “扫一扫”关注融合网微信号

    免责声明:我方仅为合法的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所发布的内容提供存储空间,融合网不对其发布的内容提供任何形式的保证:不保证内容满足您的要求,不保证融合网的服务不会中断。因网络状况、通讯线路、第三方网站或管理部门的要求等任何原因而导致您不能正常使用融合网,融合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发布的内容(包含但不限于融合网目前各产品功能里的内容)仅表明其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的立场和观点,并不代表融合网的立场或观点。相关各方及作者发布此信息的目的在于传播、分享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立场,更与本站立场无关。相关各方及作者在我方平台上发表、发布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其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交易等方面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并承担相应风险。

    根据相关协议内容,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已知悉自身作为内容的发布者,需自行对所发表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负责,因所发表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等所引发的一切纠纷均由该内容的发布者(即,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承担全部法律及连带责任。融合网不承担任何法律及连带责任。

    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相关栏目上所发布的涉嫌侵犯他人知识产权或其他合法权益的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经相关版权方、权利方等提供初步证据,融合网有权先行予以删除,并保留移交司法机关查处的权利。参照相应司法机关的查处结果,融合网对于第三方企业用户所发布内容的处置具有最终决定权。

    个人或单位如认为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上发布的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存在侵犯自身合法权益的,应准备好具有法律效应的证明材料,及时与融合网取得联系,以便融合网及时协调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并迅速做出相应处理工作。

    融合网联系方式:(一)、电话:(010)57722280;(二)、电子邮箱:2029555353@qq.com dwrh@dwrh.net

    对免责声明的解释、修改及更新权均属于融合网所有。

    关于我们 - 融合文化 - 媒体报道 - 在线咨询 - 网站地图 - TAG标签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10-2020 融合网|DWRH.net 版权所有 联系邮箱:dwrh@dwrh.net 京公网安备 11011202002094号 京ICP备110145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