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昌:惊现巴山僰人墓葬
墓葬为洞穴式悬棺葬,距今400余年
随着米仓道考古调查的不断深入,米仓道考古调查专家团B组于3月9日来到了平昌县板庙乡西角村,对平昌县文管所近日发现报告的板庙“悬棺”进行了考古调查。4月12日,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员张在明在接受巴中新报记者采访时称,洞穴式悬棺在川北一带非常罕见,平昌县悬棺为明代中晚期至清代早期,系巴山僰人的墓葬,距今已有近400余年的历史。
板庙悬棺位于平昌县板庙乡西角村小学后右侧约300米的自然崖壁上的自然岩洞内,岩洞高出地表面垂直距离约5米,棺材竖向置放于岩洞内,棺材前半部分约0.3米至0.5米处裸露于自然岩洞外。棺材为柏木所制,四面封闭,棺材外表为素面,做工粗糙。木质棺材外表从洞外至洞内逐渐缩小。棺材外表布满植物藤,木质棺材底部及后左侧墙体部分腐烂。撬开棺材发现,棺内没有任何陪葬品,仅有人体骨架,从人体骨架四肢的具体位置,初步确定,该悬棺已被扰乱。经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员张在明、西安市文物保护修复中心研究员秦建明两位专家从人体下颚骨初步分析判断认为,棺内死者为男性,年龄大约在40岁至45岁之间。悬棺葬右下侧约20米处的浅沟内依山势置放一具木质棺材,棺材保存完好,棺材表面粗糙。右侧约8米高出地表面约6米处的自然石壁上,横向浅刻凝似有“太阳”、“太极”、“人物头像”等简易雕刻图案。
张在明告诉记者:“平昌板庙悬棺葬的发现,为我们寻找古代僰人的活动踪迹、生活习性、丧葬习俗、迁徙等,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板庙悬棺的发现,填补了巴中地区无悬棺葬的实物空白,具有较高的地方史料研究价值。
相关链接:“僰人,古代西南少数民族名。僰人之称最早见于《吕氏春秋》,为‘西方之戎’,属氐羌族群。秦以前有僰侯国,位于今四川宜宾地区。时至今日,我们只能从具有僰人文化代表的古物遗迹中去追寻它遗留的痕迹。僰人悬棺、僰人墓群、凌霄古城、大小寨门、石刻符号、铜鼓等等,无一不在记录着一段已绝迹四百余年的僰人文明。
(责任编辑:admin)- “扫一扫”关注融合网微信号
免责声明:我方仅为合法的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所发布的内容提供存储空间,融合网不对其发布的内容提供任何形式的保证:不保证内容满足您的要求,不保证融合网的服务不会中断。因网络状况、通讯线路、第三方网站或管理部门的要求等任何原因而导致您不能正常使用融合网,融合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发布的内容(包含但不限于融合网目前各产品功能里的内容)仅表明其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的立场和观点,并不代表融合网的立场或观点。相关各方及作者发布此信息的目的在于传播、分享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立场,更与本站立场无关。相关各方及作者在我方平台上发表、发布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其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交易等方面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并承担相应风险。
根据相关协议内容,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已知悉自身作为内容的发布者,需自行对所发表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负责,因所发表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等所引发的一切纠纷均由该内容的发布者(即,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承担全部法律及连带责任。融合网不承担任何法律及连带责任。
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相关栏目上所发布的涉嫌侵犯他人知识产权或其他合法权益的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经相关版权方、权利方等提供初步证据,融合网有权先行予以删除,并保留移交司法机关查处的权利。参照相应司法机关的查处结果,融合网对于第三方企业用户所发布内容的处置具有最终决定权。
个人或单位如认为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上发布的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存在侵犯自身合法权益的,应准备好具有法律效应的证明材料,及时与融合网取得联系,以便融合网及时协调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并迅速做出相应处理工作。
融合网联系方式:(一)、电话:(010)57722280;(二)、电子邮箱:2029555353@qq.com dwrh@dwrh.net
对免责声明的解释、修改及更新权均属于融合网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