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造假乱象凸显法律惩戒缺失
据报载,外行人很难了解中国庞大的文物造假体系,从制假到售假,这条产业链在中国已经发展成熟,作假的手段五花八门。某专业艺术品网站对此作了深入调查,并于近期发布《地下作旧产业调查》。该调查对中国庞大的文物造假体系产业链进行了分析,并对文物造假按照类型进行分区。如陶瓷造假分布全国,重灾区在景德镇等地。
近年来,随着古董收藏热的兴起,就连门外汉都知道了“老东西比新东西好”、“东西越老价值越高”的道理。于是文物造假应“运”而生。据了解,当前文物造假的手段可谓五花八门。比如,书画在装裱时,高手可以将一幅画揭成两层,或把小名家的款割下,换成大名家的款;将活羊的腿割开,塞进普通玉石缝合好,几年后取出,浸血的玉石可以冒充鸡血石;红木家具做旧,将其扔进粪池,过几年冒充明清家具;青铜器则用酸梅汁泡、用酸碱液煮黑,再粘上古代青铜器的铜锈……在景德镇,元明清瓷器高仿已达到了出神入化的程度,据传北京一位泰斗级瓷器专家到那里考察后,再也不肯为别人做鉴定。
假文物泛滥,以至于成为一个产业链,不能不令人担忧。有人说,治理假文物,我们不是有文物鉴定技术吗?那么,文物鉴定究竟靠不靠谱呢?“金缕玉衣”巨额骗贷案件表明,文物鉴定并不可靠。因为当前的文物鉴定机构大多良莠难辨,不少“鉴宝”专家皆为钱来,职业道德丧失,只要你愿意掏钱,赝品也可出具文物鉴定书。
其实,透视文物造假乱象,其根子就在一个“利”字。而要治理这种乱象,最根本的还是要靠法律的监控惩戒。在这个方面,国外的经验可借鉴。在成熟的国外艺术品收藏市场,出售艺术品的机构都提供严格的保真服务,一旦你购买的艺术品被权威机构鉴定为假,或者鉴定机构做出了假的鉴定证书,那购买者会得到全额赔偿,鉴定人员也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因此,当务之急,我们就是要从国家法律的层面上,完善相应的法律条文,打造从文物鉴定、拍卖、市场管理、打击赝品“一条龙”强有力的监管链条,以最大限度地规范保障民间收藏市场,使那些制假贩假、包括“鉴宝”失范者真正受到法律的约束和制裁。
(责任编辑:admin)- “扫一扫”关注融合网微信号
免责声明:我方仅为合法的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所发布的内容提供存储空间,融合网不对其发布的内容提供任何形式的保证:不保证内容满足您的要求,不保证融合网的服务不会中断。因网络状况、通讯线路、第三方网站或管理部门的要求等任何原因而导致您不能正常使用融合网,融合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发布的内容(包含但不限于融合网目前各产品功能里的内容)仅表明其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的立场和观点,并不代表融合网的立场或观点。相关各方及作者发布此信息的目的在于传播、分享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立场,更与本站立场无关。相关各方及作者在我方平台上发表、发布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其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交易等方面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并承担相应风险。
根据相关协议内容,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已知悉自身作为内容的发布者,需自行对所发表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负责,因所发表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等所引发的一切纠纷均由该内容的发布者(即,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承担全部法律及连带责任。融合网不承担任何法律及连带责任。
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相关栏目上所发布的涉嫌侵犯他人知识产权或其他合法权益的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经相关版权方、权利方等提供初步证据,融合网有权先行予以删除,并保留移交司法机关查处的权利。参照相应司法机关的查处结果,融合网对于第三方企业用户所发布内容的处置具有最终决定权。
个人或单位如认为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上发布的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存在侵犯自身合法权益的,应准备好具有法律效应的证明材料,及时与融合网取得联系,以便融合网及时协调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并迅速做出相应处理工作。
融合网联系方式:(一)、电话:(010)57722280;(二)、电子邮箱:2029555353@qq.com dwrh@dwrh.net
对免责声明的解释、修改及更新权均属于融合网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