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东丹井石碑 断在乌山石塔寺边
11日,市民郭先生打进本报热线968977,称福州乌山石塔寺边有一块清朝的东丹井石碑断掉,只剩下半截残碑了。他说一个星期前,福州作家唐希,带一群外地朋友上乌山游玩时,才发现这事,深为痛心。
11日上午,报料人郭先生带路,我们在乌山石塔寺边的一处斜坡上,找到了那半截残碑。残碑上的刻字还很清晰,能辨认出该石碑是清朝同治年间的,但碑文的具体内容刻写在前半截石碑上,不知是否是被压在了底下。
唐希介绍,断掉不见了的半截石碑上,刻着“东丹井”的字样,大概是在2004年左右,该石碑出土时,就曾被挖断过。当时的鼓楼区文管会工作人员把它拼接好后,立在了今天石塔寺前的一个古井边,把它保护利用了起来。“但现在它又断掉了,并且还有半截去向不明,多可惜!要知道,这个石碑还与已经消失了的唐朝净光塔有关联啊,我们就剩下两块了。”唐希说,这块断碑的另一个“兄弟”——西丹井石碑,至今还完好无损地安放在邓拓故居边的“护道白真人庙”的临时安置点里。
聊起这些带“井”字的石碑,唐希有满腹的故事。他说,据史料记载,唐朝的福建按察使柳冕,当时花费了大量的时间与资金,给德宗皇帝建塔祝寿。石塔建得有多精致,后来鲜为人知,因为石塔在唐末的农民起义中被毁了,只留下我们今天还能在乌山看到的一块石碑与一座后代重建的石塔寺。但福州民间则流传一种说法,称柳冕建塔时,以塔为中心,在它周围深凿了5口大井。后来到了清朝,后人又重新疏通了这些古井,并分别在五口古井边立了石碑。
大概是在1997年,福州凯凝铺的南门口拆迁时,市民从地下挖出如今还完好无损的“西丹井”。这里的“西丹井”,相传便是唐朝净光塔五井之一。宋元之交的道士白玉蟾在这里悬壶济世,将草药浸泡在井中,在瘟疫为害的年代为市民提供免费的保健服务。后来周边居民便在凯凝铺为他建造了“护道白真人庙”。故至今,西丹井石碑,还与“护道白真人庙”在一起。
“东丹井石碑,虽然没有西丹井的故事多,但它出土的地方却是在西丹井的西边,这至今还是一个未解的谜,也有点意思呢!”唐希认为,相关部门应引起重视,赶快将已断裂的东丹井石碑,保护利用起来。他说除了有民间故事和未解之谜外,石碑上的文字,本身也有艺术价值。
“你看石碑上的井字中间,有个圆点,它实际上既是‘丹’又是‘井’,这就是道家所称的‘云隶丹书体’,既像字又像图案,这在其它石刻里也是不多见的。”唐希介绍说。
福州鼓楼区文体局的工作人员听说情况后表示,他们会尽快到乌山石塔寺边找到“东丹井”的石碑,确认丢失的另半截石碑是否就压在断碑底下。他们也将会尽快想办法保护利用起这块石碑,恢复成它原来的样子。
(责任编辑:admin)- “扫一扫”关注融合网微信号
免责声明:我方仅为合法的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所发布的内容提供存储空间,融合网不对其发布的内容提供任何形式的保证:不保证内容满足您的要求,不保证融合网的服务不会中断。因网络状况、通讯线路、第三方网站或管理部门的要求等任何原因而导致您不能正常使用融合网,融合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发布的内容(包含但不限于融合网目前各产品功能里的内容)仅表明其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的立场和观点,并不代表融合网的立场或观点。相关各方及作者发布此信息的目的在于传播、分享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立场,更与本站立场无关。相关各方及作者在我方平台上发表、发布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其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交易等方面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并承担相应风险。
根据相关协议内容,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已知悉自身作为内容的发布者,需自行对所发表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负责,因所发表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等所引发的一切纠纷均由该内容的发布者(即,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承担全部法律及连带责任。融合网不承担任何法律及连带责任。
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相关栏目上所发布的涉嫌侵犯他人知识产权或其他合法权益的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经相关版权方、权利方等提供初步证据,融合网有权先行予以删除,并保留移交司法机关查处的权利。参照相应司法机关的查处结果,融合网对于第三方企业用户所发布内容的处置具有最终决定权。
个人或单位如认为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上发布的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存在侵犯自身合法权益的,应准备好具有法律效应的证明材料,及时与融合网取得联系,以便融合网及时协调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并迅速做出相应处理工作。
融合网联系方式:(一)、电话:(010)57722280;(二)、电子邮箱:2029555353@qq.com dwrh@dwrh.net
对免责声明的解释、修改及更新权均属于融合网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