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鉴宝需要一个权威的认定制度
随着文物和艺术品收藏热的提升,电视中的文物鉴宝类节目也受到越来越多公众的追捧。不过,对于一些节目中动辄进行几十万甚至上百万元的文物现场估价,不少文博领域的权威专家曾在不同场合多次发出反对声音,认为这种节目对文物价值本身的引导存在误区。
30日,国家文物局在北京举行新闻发布会,首次明确提出,将会同有关部门,对鉴宝类节目进行引导,提倡宣传普及文物鉴赏知识类节目,限制文物估价类节目,禁止在节目中进行文物交易。
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使得富起来的人们精神上的需求不能得到与时俱进。对于传统文化的趋之若鹜加上媒体推广宣传日益虚高价格的刺激,使得民间宝物收藏成为人人都想要涉足的“文化炒房”。宝物鉴定业也随着文物热变得火爆。
对此笔者认为国家文物部门严格限制文物估价类“鉴宝”节目的目的有两个,首先是减少人们对于文物收藏的狂热追逐从而遏制日益猖獗的盗墓行业的发展。其次,鉴于文物造假的泛滥,鉴定制度脱节,国家需要建立健全一个文物鉴定制度。
要知道文物造假已经不是现代中国才出现的行业了,贯穿于元、明、清,早在1000年前的北宋时期就出现了文物造假业的鼻祖,记得《水浒传》里记载的圣手书生萧和玉臂匠金大坚就是盗版仿制业的高手。让类似的这些高手、匠人以作坊的形式临摹、仿制当时大师的著名书法、画作;锻造制作仿古器皿、瓷器冒名顶替、以次充好,换取高额利润。当时的仿制文物甚至已经形成了一个产业链,对此,可以看得出来文物造假业繁荣与否和一个时代的文化发展程度成正比,而造假业出现在文化高度繁荣的宋代是可以理解的。这也是俗话说的盛世的古董,乱世的黄金。
时代发展到今天,不得不提的是我国的文物造假行业在继承了传统造假技术的基础上还发展和融入了现代高科技手段。并且以工厂制作来料分包加工的形式出现。虽然还存在大量的小作坊但是造假手段已经非同小可了。有些种类的仿制甚至到了以假乱真的程度。
我国文物造假出现的特点是,地域性很强,产什么朝代种类文物的地区就大多出现这些文物的造假,比如河南出青铜器的仿制造假这就和当地殷商故地有关。有些地方甚至整村整县的家族式集中出现文物造假团体产、营、销流水线经营。
没有高度发达的造假行业就没有火眼晶晶的宝物鉴定师。而正规的鉴定师选拔制度也同样需要长期的磨练和严格的认证培养体系建立。
对此,文物鉴定不是创造!需要长年累月练就的一双慧眼,所以鱼龙混杂的鉴定师确实需要一个清楚的认定。应该正视的问题是我国文物鉴定行业不像医药、律师、建筑等传统行业有一个国家教育部门推广的权威的资格认证体系,并没有形成一个权威性的专门机构对鉴定家的资格来进行认证。 国家在制定措施的目的是在宣扬文物收藏需要理性!在现今并不完善的鉴定制度下,无数血粼粼的的例子告诉那些想要发文玩财的人们,文玩有风险,入市须谨慎!
(责任编辑:admin)- “扫一扫”关注融合网微信号
免责声明:我方仅为合法的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所发布的内容提供存储空间,融合网不对其发布的内容提供任何形式的保证:不保证内容满足您的要求,不保证融合网的服务不会中断。因网络状况、通讯线路、第三方网站或管理部门的要求等任何原因而导致您不能正常使用融合网,融合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发布的内容(包含但不限于融合网目前各产品功能里的内容)仅表明其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的立场和观点,并不代表融合网的立场或观点。相关各方及作者发布此信息的目的在于传播、分享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立场,更与本站立场无关。相关各方及作者在我方平台上发表、发布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其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交易等方面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并承担相应风险。
根据相关协议内容,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已知悉自身作为内容的发布者,需自行对所发表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负责,因所发表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等所引发的一切纠纷均由该内容的发布者(即,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承担全部法律及连带责任。融合网不承担任何法律及连带责任。
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相关栏目上所发布的涉嫌侵犯他人知识产权或其他合法权益的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经相关版权方、权利方等提供初步证据,融合网有权先行予以删除,并保留移交司法机关查处的权利。参照相应司法机关的查处结果,融合网对于第三方企业用户所发布内容的处置具有最终决定权。
个人或单位如认为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上发布的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存在侵犯自身合法权益的,应准备好具有法律效应的证明材料,及时与融合网取得联系,以便融合网及时协调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并迅速做出相应处理工作。
融合网联系方式:(一)、电话:(010)57722280;(二)、电子邮箱:2029555353@qq.com dwrh@dwrh.net
对免责声明的解释、修改及更新权均属于融合网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