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和浩特市210处不可移动文物点消失 人为破坏是文物消失主因
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文物处1月16日发布消息称,呼和浩特市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共普查文物点396处,其中复查171处、新发现107处、消失文物点118处。在普查的396处文物点中,其中古遗址有252处、古墓葬有13处、古建筑74处、石窟石刻2处、近现代重要遗迹及代表性建筑55处。
据悉,在“二普”至“三普”20 多年的时间里,呼和浩特市共消失不可移动文物210处,其中呼和浩特市市四区消失文物118处,玉泉区消失40处,回民区消失18处,新城区消失29处,赛罕区消失31处。5个旗县消失不可移动文物的情况分别为:武川县41处、土左旗23处、托县10处、清水河9处、和林县9处。
地上古建筑急需保护
记者解到,呼和浩特市四区不可移动文物消失最多的是地上古建筑,其中玉泉区消失最多。
在上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这个时期,是文物消失最快的一个时期。令人惋惜的是,青城大量的清代古民居被拆除,旧城区大片的四合院整体消失。大召前街的费公祠也消失了,连痕迹都找不到,包括“绸缎庄”等老字号也找不见“踪影”。现在惟有元盛德保存完整、保持原貌。而随着呼市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城中村改造步伐的进一步加快,使得呼市市四区的199个社区居委会和144个行政村已无文物遗存,其中4个行政村在城中村改造中消失。
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张文平表示,呼和浩特作为历史文化名城,文化遗产就是城市的灵魂和精髓。他建议,我们应该学习西安的经验,在建设时不仅保护文物,还充分利用文物大搞旅游业开发,在保护文物的同时还能拉动经济、惠及民众。希望各级政府以及文保部门和民众都行动起来,真正做到保护文化遗产,守护精神家园。
人为破坏是文物消失主因
记者翻看着全区三普消失不可移动文物汇总名录,在“总目录”登记表里,专门有一栏记载文物消失的原因。记者发现,消失的1099处不可移动文物中,很大一部分因城市建设、土地开发等人为因素而消失。
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全区第三次文物普查办公室常务副主任张文平向记者介绍,根据全区“三普”数据来看,除37处文物点由于特殊原因作为消失文物登记以外,其余1062处消失文物,消失原因不详的文物点5处,单纯受自然因素破坏而消失的文物点221处,单纯受人为因素破坏而消失的文物点698处,由于自然和人为因素共同破坏而消失的文物点138处。人为破坏是文物灭失的主要因素所在。
在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中,文物保护和城市建设的矛盾日益凸显。不少工程施工前明知有文物,也不通知文物部门,考古人员在巡查中发现后,经与建设单位协商,才能进行考古勘探和发掘工作。由于事先未形成报批制度,一些工程在考古人员发现有古遗址时早已开始施工,部分古遗址甚至在施工中被毁,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责任编辑:admin)- “扫一扫”关注融合网微信号
免责声明:我方仅为合法的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所发布的内容提供存储空间,融合网不对其发布的内容提供任何形式的保证:不保证内容满足您的要求,不保证融合网的服务不会中断。因网络状况、通讯线路、第三方网站或管理部门的要求等任何原因而导致您不能正常使用融合网,融合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发布的内容(包含但不限于融合网目前各产品功能里的内容)仅表明其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的立场和观点,并不代表融合网的立场或观点。相关各方及作者发布此信息的目的在于传播、分享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立场,更与本站立场无关。相关各方及作者在我方平台上发表、发布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其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交易等方面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并承担相应风险。
根据相关协议内容,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已知悉自身作为内容的发布者,需自行对所发表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负责,因所发表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等所引发的一切纠纷均由该内容的发布者(即,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承担全部法律及连带责任。融合网不承担任何法律及连带责任。
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相关栏目上所发布的涉嫌侵犯他人知识产权或其他合法权益的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经相关版权方、权利方等提供初步证据,融合网有权先行予以删除,并保留移交司法机关查处的权利。参照相应司法机关的查处结果,融合网对于第三方企业用户所发布内容的处置具有最终决定权。
个人或单位如认为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上发布的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存在侵犯自身合法权益的,应准备好具有法律效应的证明材料,及时与融合网取得联系,以便融合网及时协调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并迅速做出相应处理工作。
融合网联系方式:(一)、电话:(010)57722280;(二)、电子邮箱:2029555353@qq.com dwrh@dwrh.net
对免责声明的解释、修改及更新权均属于融合网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