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融合网首页 > 文 化 > 文物 >

博物馆:展示历史,更要参与历史创造(2)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谢东樱 责任编辑:admin 发表时间:2011-05-07 02:29 
核心提示:以公益性的核心价值为核心,深刻理解、自觉意识到任何一座博物馆都是公众共同享有的文化资产,是博物馆人必须确立的基本观念。博物馆人,从领导者到普通员工,都是受国家、团体或公民委托,遵照国家、团体、公民的

以公益性的核心价值为核心,深刻理解、自觉意识到任何一座博物馆都是公众共同享有的文化资产,是博物馆人必须确立的基本观念。博物馆人,从领导者到普通员工,都是受国家、团体或公民委托,遵照国家、团体、公民的意愿管理博物馆,基本的目标是促使博物馆公益性核心价值的最大化实现。博物馆的核心价值必须转化为博物馆人——所有参与博物馆管理与服务的人员——真正认同的核心价值和实践目的,博物馆的文化价值才能落到实处。

面对当下社会和公众

让博物馆参与当代文化建构

在这种情况下,在创新博物馆研究的路线和方向,需要有一个重大的调整——实现由内向外的转型,即研究的目的、内容、方法等,都要从重在对博物馆内部的研究,转向重在对博物馆的整体研究,重在对博物馆外部的研究,重在博物馆与外部关系的研究。即便是较为纯粹的内部研究,也要有一个鲜明的外部目标,这个目标就是博物馆服务的对象——社会、公众。因此,博物馆学所有的指向、重心都应也都会因此而转移。

面向当下社会与公众的研究至少包括四大层面。一是对公共文化体系建设,公益性文化设施,公民文化权益保障等国家文化政策方面的研究,为有关博物馆政策的制定和执行提供学术依据和支持。二是对社会,对公众、观众等主体服务对象的需求研究。三是对博物馆文化的研究,即博物馆文化整体研究和博物馆个体管理研究。四是博物馆收藏、展示研究和博物馆宣传推广研究。

一般来说,博物馆的藏品越古老越丰富,博物馆的地位就越重要。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古老丰富的藏品中包含着同样古老丰富的种种信息。但是,如果古老丰富的信息不被发掘和认知,它们的重要价值就无法实现。所以,更应该下大力气做到的是以今天的眼光阐发藏品的历史意义与当代意义,在注重研究藏品内涵的同时,要增加藏品与当代社会、公众的关系的研究,要在历史文物与今天人们的需求之间自觉地、努力地建立种种可以建立、可能建立起来的联系;要通过深入的研究,让历史文物在传统文化与人们的现代生活的转化创造过程中发挥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重视对藏品的当下性研究还有利于纠正当前收藏热中的价值偏离。决不能引导大家不去看文物的文化价值的光彩,而只盯着金钱价格的闪烁。只关心真假和价格,文化之光精神之光就会被物质之光金钱之光扼杀殆尽。要通过对博物馆藏品的价值研究建立起文物价值学体系,把公众的关注点引导到文物的历史价值、制作工艺等科技价值、色彩造型审美等艺术价值上来,真正把收藏提升到收藏文化的层面。

对展览研究的创新同样迫切。博物馆的展览是提供公共服务的最主要最直接的部分。不论何时何地举办的任何展览,都是为了给当时当地走进博物馆的人看的。展览的内容固然需要研究,展览的内容给谁看,为谁服务,怎样服务得更好,怎样让参观者满意,怎样让每一位参观者都获得应该获得的知识,这些问题更需要研究。过去我们比较注重内容的研究,集中于展品的研究,且较多地从专业的角度去研究,其实这只是展览研究的一部分,是博物馆专业人员习惯了的容易做到的一部分。展览研究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整体研究、系统研究。不只是研究展品,更重要的是要研究参观者,研究潜在的参观者,也就是研究服务对象,研究展品与参观者之间的关系,研究展品内容的组织、表达、传播、推广方式。集中为一句话,就是研究展品“物”与研究服务对象“人”并重。即便是研究物,从研究者的角度研究与从参观者的角度研究,思路、方法、结果是大不一样的。现在的展览研究更需要强化对后者,对参观者的研究。

社会的发展,公众的需求,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全方位融入当下社会的博物馆更应密切关注正在发生的、与博物馆有关的社会热点问题,及时地将它们纳入研究范围,作为研究的对象。如考古与博物馆的关系,考古学与博物馆学的关系;文化、自然遗产,大遗址,包括近现代工业遗址、农业区域与博物馆的关系;物质遗产与非物质遗产与博物馆的关系;文物学、收藏学、收藏热与博物馆学的关系;数字信息化、网络化、新媒体传播与博物馆的关系;拉动和提升旅游业与博物馆的关系;推动文化交流、提高文化“走出去”的质量与博物馆的关系;文化产业、创意产业与博物馆的关系,特别是以博物馆为代表的民族文化资源优势如何转化为国家文化创意产业资源优势和市场优势,等等。研究领域的扩展与深入,也要求研究方法的扩展更新。以博物馆公益性为核心价值,以社会化、公众化服务为目的的实践探索和博物馆学理论创新、体系构建之必要与困难并存。(责任编辑:admin)

  • “扫一扫”关注融合网微信号

免责声明:我方仅为合法的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所发布的内容提供存储空间,融合网不对其发布的内容提供任何形式的保证:不保证内容满足您的要求,不保证融合网的服务不会中断。因网络状况、通讯线路、第三方网站或管理部门的要求等任何原因而导致您不能正常使用融合网,融合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发布的内容(包含但不限于融合网目前各产品功能里的内容)仅表明其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的立场和观点,并不代表融合网的立场或观点。相关各方及作者发布此信息的目的在于传播、分享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立场,更与本站立场无关。相关各方及作者在我方平台上发表、发布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其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交易等方面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并承担相应风险。

根据相关协议内容,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已知悉自身作为内容的发布者,需自行对所发表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负责,因所发表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等所引发的一切纠纷均由该内容的发布者(即,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承担全部法律及连带责任。融合网不承担任何法律及连带责任。

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相关栏目上所发布的涉嫌侵犯他人知识产权或其他合法权益的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经相关版权方、权利方等提供初步证据,融合网有权先行予以删除,并保留移交司法机关查处的权利。参照相应司法机关的查处结果,融合网对于第三方企业用户所发布内容的处置具有最终决定权。

个人或单位如认为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上发布的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存在侵犯自身合法权益的,应准备好具有法律效应的证明材料,及时与融合网取得联系,以便融合网及时协调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并迅速做出相应处理工作。

融合网联系方式:(一)、电话:(010)57722280;(二)、电子邮箱:2029555353@qq.com dwrh@dwrh.net

对免责声明的解释、修改及更新权均属于融合网所有。

相关新闻>>

    热门关键字

    关于我们 - 融合文化 - 媒体报道 - 在线咨询 - 网站地图 - TAG标签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10-2020 融合网|DWRH.net 版权所有 联系邮箱:dwrh@dwrh.net 京公网安备 11011202002094号 京ICP备110145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