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茫的中国移动:4G遇考验 转型前景模糊(3)
光明的未来?
也许应该换一种思维方式,不要总围绕着以网络制式为核心的模式中展开论述。资深媒体人张鹏认为,中国移动的实力和地位决定了它有能力,也应该成为这个产业中有国际竞争力的“鲨鱼”,但成为这样的“鲨鱼”应该有其独特的方式。毕竟要求这个庞然大物内生建立起有效的创新体制,形成创新所需要的快速、灵活的反应能力,这将是个无法完成的任务。因为现代大公司的创新管理实践表明,必须通过外部整合,即树立生态系统的视野和“价值链竞争”的理念,通过优化合作伙伴的生存环境,让一群机制灵活、反应迅速的小“鲨鱼”拱卫在中移动周围,这样,这家巨型企业的业务创新之路才会越来越宽广。
中国信息经济学会理事长杨培芳也认为,外界认为“运营商过去是管道为王,将来是内容为王”,这些观点都不完全正确,未来必须是对价值链进行重新分配。
通过对网络能力的开放,运营商可将网络服务延伸,摆脱“空心管道”的尴尬。未来,通信行业和互联网产业,无论从产品到服务,都会出现高度融合。事实上,随着科技的发展,各行各业都在相互渗透,如阿里巴巴等互联网企业进入金融领域。运营商可牺牲一定的传统话音与短信业务,将数据业务做大做强,进一步挖掘用户价值。
这与中国电信科技委主任韦乐平的“去电信化”理念相似。移动互联网需要活跃的思维,适时的创新,运营商如果在没有优势的移动互联网软件上押注,不如依然立足基础设施,譬如新掀起的云计算大数据中心建设。
中国电信首席科学家谢朝阳近日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认为,“运营商的经营体制一直是按照电信思维来建立的,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运营商开展云计算服务。前不久,中国电信集团公司董事长王晓初提到,我们要‘去电信化’,那么运营商做云计算更加需要有点互联网的精神。”谢朝阳认为,运营商可以再“快”一些。“我们开展各项业务还是会受到电信原有体制的束缚,希望‘去电信化’能够真的发挥作用。”
业界评论认为,云计算概念如今方兴未艾,运营商有网络与大数据中心资源优势,理应成为国内推动云计算的主角。在全球范围内,云计算的引导者依然为大互联网厂家。国内运营商可通过开放的平台与软、硬件厂商合作,重构云生态环境,从而成功去电信化,完成传统通信的外的再一个大战略布局。
谢朝阳则认为,运营商的优势在底层,是手头的这张大网,但是这张大网的价值却并未被充分挖掘,需要借助一些技术激活,比如云计算、CDN(ContentDeliveryNetwork,内容分发网络)。
这不是互联网企业的强项,换句话说,在这方面,互联网公司难以参与竞争。云计算对于互联网公司而言,是一个“勇敢者的游戏”,这意味着企业的大量成本将消耗到带宽和电力成本上。CDN同样如此,除了有实力的大型互联网企业腾讯、百度、阿里巴巴等自己建立CDN外,对更多的企业来说,自建的成本十分高昂,这其中有一大部分成本,都是向运营商租用的成本。
这正是传统电信运营商新的机会所在。谢朝阳对此比喻说,“假如互联网公司做云计算,相当于运营商有10元钱不想赚,分成了几份对互联网公司说你们去赚吧”。
前景虽然乐观,但一位通信专家却告诉IT商业新闻网,以三大运营商的体制和反应,这样的转身速度,恐怕会被大大拖慢。
(责任编辑:admin)- “扫一扫”关注融合网微信号
免责声明:我方仅为合法的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所发布的内容提供存储空间,融合网不对其发布的内容提供任何形式的保证:不保证内容满足您的要求,不保证融合网的服务不会中断。因网络状况、通讯线路、第三方网站或管理部门的要求等任何原因而导致您不能正常使用融合网,融合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发布的内容(包含但不限于融合网目前各产品功能里的内容)仅表明其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的立场和观点,并不代表融合网的立场或观点。相关各方及作者发布此信息的目的在于传播、分享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立场,更与本站立场无关。相关各方及作者在我方平台上发表、发布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其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交易等方面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并承担相应风险。
根据相关协议内容,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已知悉自身作为内容的发布者,需自行对所发表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负责,因所发表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等所引发的一切纠纷均由该内容的发布者(即,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承担全部法律及连带责任。融合网不承担任何法律及连带责任。
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相关栏目上所发布的涉嫌侵犯他人知识产权或其他合法权益的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经相关版权方、权利方等提供初步证据,融合网有权先行予以删除,并保留移交司法机关查处的权利。参照相应司法机关的查处结果,融合网对于第三方企业用户所发布内容的处置具有最终决定权。
个人或单位如认为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上发布的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存在侵犯自身合法权益的,应准备好具有法律效应的证明材料,及时与融合网取得联系,以便融合网及时协调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并迅速做出相应处理工作。
融合网联系方式:(一)、电话:(010)57722280;(二)、电子邮箱:2029555353@qq.com dwrh@dwrh.net
对免责声明的解释、修改及更新权均属于融合网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