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移动发展TD-LTE仍面临基站和终端难题
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苗圩接受两会记者采访时表示,正在进行的TD-LTE网络规模试验已取得进展,但是距离正式商用还需要经过大规模试验和试商用过程,发放4G牌照或许还需要两到三年时间。目前发展仍面临两个关键问题:一是基站密度问题,二是终端问题。苗圩同时表示,将用3年的时间,使TD-SCDMA基站增加到40万个左右,为3G向4G过渡打下基础。
此前在3月1日结束的2012世界移动通信大会上,中国移动(微博)总裁李跃提出TD-LTE三年计划,表示将在2013年使TD-LTE基站规模在国内超过20万个。分析认为,这20万基站应当是建立在3G网络基础之上。
因此,对中国移动来说,要在这2-3年窗口期内,保持市场领先地位,采取必要的激进策略推广3G已成当务之急。中移动内部相关人士表示,今后会主要针对基站密度和终端问题,加以改进。
基站密度受困于选址难
站址问题是困扰中国移动网络建设的一大难题。在TD-SCDMA部署期间就面临“选址难,租金高”的情况。“现在物业都是按照天面收钱,每增加一个RRU就多收一份钱。”北京移动人士表示。选址的捉襟见肘令TD基站密度不足,影响了网络质量。
对于后来者TD-LTE来说,选址更加困难。目前,业界主流思路是尽量通过TD-SCDMA平滑升级到TD-LTE。目前,我国共部署TD-SCDMA基站22万个。按照中国移动的计划,今后一年多,将通过“升级和新建”的方式是TD-LTE规模超过20万,这无疑是个艰巨的任务。
针对TD-LTE选址难的问题,近日,爱立信(微博)提出了GSM向TD-LTE的过渡方案,引起业界普遍关注。但有专家指出,此举对中国移动的影响很小。首先,RBS6000基站在现网中部署并不多。其次,GSM设备升级TD-LTE可能会带来很多维护隐患,中国移动会考虑这种风险。
终端仍是制约
在TD-LTE产业链中,终端一直是发展相对滞后的一环。有专家表示,2013年,终端的发展很难跟上中国移动20万基站的部署速度。届时,TD-LTE将主要提供数据业务。而按照发展规律,终端厂商只有看到TD-LTE网络部署相对成熟,才有可能大量投入产品的开发。
目前,中国移动已经在杭州率先开通了TD-LTE试用网络,但用户还不能通过购买TD-LTE终端来体验服务,需通过MIFI等网络设备转换,并通过手机的Wi-Fi模块来接收。
在2012世界移动通信大会上,LTE终端成为展示的主角。其中,TDD终端也取得了突破,TDD/FDD融合终端成为厂商的主攻方向。高通和海思都发布了支持TDD和FDD的多模终端芯片,包括三星(微博)、HTC华为、中兴在内的主流终端厂商都公布了多模终端商用计划。TDD/FDD多模终端覆盖包括手机、上网卡、CPE、USB Dongle、Mobile WiFi等多种产品。
为TD-LTE做好3G
拥有TD-SCDMA的发展经验,我国在推动TD-LTE建设时更加谨慎。苗圩部长表示,北京奥运会前后中国在部分地方推出了TD-SCDMA服务,当时用户体验欠佳,这次“宁可稍微慢一点,准备更充分一些,使用户拿到成熟的产品”。
经过五期建设,中国移动的TD-SCDMA网络已经能够做到“基本好用”,而TD-SCDMA终端也逐渐成熟起来。中国移动具备了经营好G3品牌的能力。但是,目前G3并没有得到用户的认可,大量用户仍滞留在2G。
对于中国移动来说,在当前阶段,提升用户体验,通过市场策略和品牌推广将大量2G用户牵引至3G才是当务之急。
因此,中移动应继续深化TD网络覆盖,将原本驻留在EDGE的数据流量引流至TD;同时,加大TD终端的补贴力度,推动终端产业推出更多高端智能手机;并在此基础上,加强G3品牌建设,推出更加丰富与实惠的业务。
(责任编辑:admin)- “扫一扫”关注融合网微信号
免责声明:我方仅为合法的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所发布的内容提供存储空间,融合网不对其发布的内容提供任何形式的保证:不保证内容满足您的要求,不保证融合网的服务不会中断。因网络状况、通讯线路、第三方网站或管理部门的要求等任何原因而导致您不能正常使用融合网,融合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发布的内容(包含但不限于融合网目前各产品功能里的内容)仅表明其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的立场和观点,并不代表融合网的立场或观点。相关各方及作者发布此信息的目的在于传播、分享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立场,更与本站立场无关。相关各方及作者在我方平台上发表、发布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其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交易等方面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并承担相应风险。
根据相关协议内容,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已知悉自身作为内容的发布者,需自行对所发表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负责,因所发表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等所引发的一切纠纷均由该内容的发布者(即,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承担全部法律及连带责任。融合网不承担任何法律及连带责任。
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相关栏目上所发布的涉嫌侵犯他人知识产权或其他合法权益的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经相关版权方、权利方等提供初步证据,融合网有权先行予以删除,并保留移交司法机关查处的权利。参照相应司法机关的查处结果,融合网对于第三方企业用户所发布内容的处置具有最终决定权。
个人或单位如认为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上发布的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存在侵犯自身合法权益的,应准备好具有法律效应的证明材料,及时与融合网取得联系,以便融合网及时协调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并迅速做出相应处理工作。
融合网联系方式:(一)、电话:(010)57722280;(二)、电子邮箱:2029555353@qq.com dwrh@dwrh.net
对免责声明的解释、修改及更新权均属于融合网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