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融合网首页 > 工信 > FTTx >

FTTx运维在摸索中前行

来源: 通信世界周刊 作者:张跃辉 责任编辑:admin 发表时间:2011-01-28 17:49 
核心提示: 通信世界:随着运营商进入全业务运营时代,PON成为全业务运营下的宽带接入方式,未来将既承载固网业务也承载移动业务,而原来的网络是一种业务一套维护体系的,现在业务集中起来之后,运营商的维护管理体系应该如何调整?

记者在与各地方运营商的网络维护部门相关负责人沟通的过程中发现,当前FTTx的运行和维护主要在网管系统、互联互通、维护体系调整、计费和故障判断等多方面存在问题,各地运营商面临着很大的压力和挑战。因此,记者本期邀请了运营商和制造商的相关专家,就FTTx运维中存在的一系列重点问题进行了讨论。

本期嘉宾:

中国联通宽带业务应用国家工程实验室副总工程师 唐雄燕

中国电信陕西省分公司网络运维部EPON主管 杭 涛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网络产品线接入产品高级营销经理 付 裕

上海贝尔股份有限公司GPON产品及方案市场经理 孙曦光

烽火通信国内市场总部产品行销部经理 廖承宾

运维体系需针对性调整

通信世界:随着运营商进入全业务运营时代,PON成为全业务运营下的宽带接入方式,未来将既承载固网业务也承载移动业务,而原来的网络是一种业务一套维护体系的,现在业务集中起来之后,运营商的维护管理体系应该如何调整?

唐雄燕:为应对PON在运行和维护方面的变化所带来的挑战,运营商的维护体制必然要做相应的调整。但由于PON在维护流程以及综合网管等方面还存在很多不确定因素,运营商FTTx的维护体制还不成熟,仍有很多问题需要业界进行进一步地探讨和摸索,这也是运营商下一步需要解决的问题。

付裕:承载网要实现既承载固定业务又承载移动业务,则必须依赖于IP网络。运营商的业务集中起来应该包含网络中的几层:承载网统一成IP网络;控制层统一成IMS;业务提供层统一成SDP。那么运营商的维护管理体系则应该相应地统一成承载网络维护管理系统、核心网维护管理系统,而业务仍然主要是IPTV、VoIP、HSI等,因为业务不同,维护难点也不同,进而构造成各自的维护管理系统。

孙曦光:GPON标准源于FSAN,即全业务接入联盟标准组织,该组织在设计GPON标准时就已经考虑到把固网和移动业务融合接入的问题。全业务运营对运维部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未来的接入网、承载网、核心网都将打破固网和移动网的界限,这个过程将是长期的,但是对运维部门的技术人员要求却要从现在抓起,维护管理体系可以先从简单叠加开始,有计划、有步骤地从一些简单的固定和移动融合业务开始,逐步优化组织架构。

廖承宾: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运营商的维护体系需要调整的方面一是维护系统平台,二是维护人力资源。前者目前已经通过资源管理体系进行了整合,将各种不同的维护系统通过通用的协议接口汇总到统一的平台,并且具备很强的扩展能力,能灵活地增加任意业务模块;后者是通过在现有的维护体系下增加相应的承载业务的维护体系。例如,在网管操作上,数据维护是一组人,固话语音、移动语音维护是一组人,可以针对不同的维护人员,分配不同的分权分域账号,从而进行不同业务的操作管理。

《通信世界》:在PON接入网络与业务结合方面,如何计费成为运营商面临的一个问题,对此您有什么好的建议?计费过程中出现问题应该如何处理?

付裕:计费最好是能够兼容之前采用的计费模式,宽带业务在BRAS上实现PPPOE拨号的认证和计费控制,语音业务延续AG计费方式在软交换、SHLR进行计费控制;对IPTV业务的计费部分,VOD业务计费在节目源头端进行计费控制,组播业务通过OSS记录用户权限的方式进行计费控制。

在计费和业务控制方面,建议运营商在接入网络进行相应的业务上的控制。业务发放时,OSS向计费平台启动业务计费,OSS通过网管北向接口发送业务开通的配置到网管,由网管完成业务开通。从远期的发展看,在以IMS为基础的NGN网络构建完成后,运营商可以在统一控制平台的基础上,实现对计费的统一。

孙曦光:GPON不同于传统的接入网,GPON的OLT/ONU/MDU与业务系统以及与承载网、核心网结合非常紧密,因此GPON可以针对业务和用户进行精细化管理,可以提升计费系统整体的性能,如:提高宽带业务计费的精确度,GPON可以实现最小64kbit/s带宽颗粒度管理;提高宽带业务计费的灵活性,GPON在每PON下针对不同用户、不同业务进行带宽管理,每用户的业务都是严格隔离的;提高宽带的计费信息的翔实性,GPON可以提供翔实的线路标识信息,如Option82、Option60等,可以提供多种和计费相关的用户、终端、设备等信息。

廖承宾:关于计费,由于设备厂家通过即时性能统计数据反映网管上的流量会存在一定误差,基于流量的计费应该还是由BRAS设备配合资源共同完成。基于包月、包年的计费方式,应该由资源系统根据用户申报的业务类型工单,来进行计费。其实PON网络的计费系统是完全透明的,上层完善的认证计费系统对不同的接入技术都是适用的。

通信世界:在PON用户接入层面,对于采用哪些接入点以及接入组网实现哪几种模式,您有怎样的好的建议?

杭涛:FTTx的组网模式主要有FTTB、FTTC、FTTH、FTTN等。FTTx的接入组网模式规划非常重要,要与其自身业务规划、网络规划和地理环境相结合。要根据区域地理环境已具备的网络现状(原有接入线缆状况等)和FTTx建网的网络结构来做好接入网规划,结合业务规模、业务发展规划,确定组网模式。

付裕:FTTx接入方式灵活,一个网络上可能存在多种接入方式,网管应该具备统一的管理能力,支持EPON、GPON共管。针对不同的接入点方式的差异,运营商也要分别进行考虑。对纯FTTM方式,建议运营商在GPON和传送设备、数据设备上实现统一管理。而在FTTB方式下,设备可以作为独立的网元进行管理,可兼容传统DSLAM管理方式。FTTH方式中,终端类型多,数量大,业务丰富,可以部署独立的终端管理系统。华为提供的U2560终端管理系统,支持TR069协议,可以实现家庭网络统一管理。

孙曦光:目前国内运营商非常热衷部署FTTB+LAN的接入模式,主要原因是初期建设成本低,每用户投资约300元人民币;带宽高,每户理论上可以达到100Mbit/s。从近期实际部署情况来看,这种接入组网模式还存在5个问题。一是在已建甚至新建区域五类线入户的比例并不高;二是在经济发达地区,小区用户反对在楼道安装新的通信设备,涉及噪音等问题;三是维护管理难度加大,有源MDU设备急剧增加,维护工作量和难度增加;四是新建区域MDU用户开通率不高,造成MDU端口闲置,浪费电源;五是MDU设备的使用寿命和适应不同地位环境的能力有待验证。

随着FTTH和VDSL2每线价格的快速下降,对于传统固网运营商,我们建议实行POP点下移,缩短铜线距离,深入挖掘DSL的潜力,同时积极探索和推进大规模部署FTTH,实现接入网的终极发展目标。

第三方网管系统亟待开发

通信世界:目前某些地方运营商存在同时采用两家厂商的PON设备的情况,这样会引起一些问题,比如两家的设备就有两个网管系统,而运营商想要在同一个网管系统里进行总体管理操作,对这样的问题应该如何解决?

杭涛:同一运营商存在多个网管系统,对运营商来说有利有弊。一方面,同时使用两家以上设备厂商的网管系统,必然会增加运营商维护人员的工作量和维护工作的复杂度。对两种网管系统运营商都要进行人员培训,自然也会增加维护投入。另一方面,多个网管系统共用有利于引入竞争。如果只有一家设备厂商提供设备,其售后服务和质量难以保证。目前来看,运营商可以考虑引入第三方的网管系统,经运营商协调,由第三方生产厂家按照运营商的需求来专门生产网管系统。但是,引入第三方网管肯定会降低管理效率。

付裕:目前各厂家的网管系统都是基于网元层面进行管理的,也就是说各厂商的网管系统只能管理各自的设备。

针对目前运营商希望统一网管的需求和现状,我们认为需要分两个阶段来实现。第一个阶段,我们认为需要首先实现同一企业内部跨产品的统一管理,这是中短期能够实现的目标。目前华为公司已经取得长足进展,并在业界率先推出下一代网络统一管理系统iManagerU2000,已经能够完成对接入网络、传送网络和数据网络设备的统一端到端管理。第二个阶段,在实现同一企业跨产品统一管理之后,进行跨企业网元管理的努力,这是中长期的发展目标。

孙曦光:目前比较好的解决方案是由运营商统一设定EMS技术北向接口规范,由第三方厂家的BOSS系统按照统一的EMS接口同时管理多家厂商的设备。国外运营商的经验是尽量减少设备厂的数量,在一个地区或一个城市范围内使用同一家厂商的设备,选择另外一家设备商作为候选供应商。

廖承宾:目前运营商的基本做法是,通过新建第三方综合管理平台,或者在原有综合管理平台上进行相关开发,使其支持TL1/XML/Corba接口。通过第三方网管和各设备厂家网管的北向接口对接,从而实现性能、告警、配置下发等综合管理。这样,运营商只需关心开通的业务类型、业务的配置等信息,而不需要关心是哪个厂家的设备,各厂家设备如何去操作。

通信世界:目前PON的故障分析诊断系统能力还有待进一步的提高,您如何看待在网管系统上实现光功率的检测问题?

杭涛:陕西电信现在所使用的网管系统功能正在逐步完善,可以支持末端光纤等故障的判断。厂家设备也在不断完善,ONU已经能对OLT的下行光功率进行实时测量,测量精度在两个dB以内,同时也支持光功率的越限告警。

付裕:PON网络采用P2MP结构,如果光纤线路出现故障(特别是主干光纤故障),影响的用户量比较大。因此FTTx时代需要比铜线更为快速的故障检测方案。目前通用的光纤诊断方法,一般是采用手持OTDR到现场进行检测,逐段进行排查,不仅人力成本高,而且故障排除时间长。

华为率先推出了业界领先的光线线路技术——N2510OLS系统,只需要在维护机房,即可准确判断出主干光纤/分支光纤、设备掉电等故障,同时可以实现6m精确定位光纤故障点,帮助外线人员快速到达故障发生点进行排障。

华为的8GPON/EPON板已经率先支持OPM光功率测量(已纳入G.984.2标准),采用N2510OLS即可轻易地实现光功率的检测,判断故障是发生在主干光纤还是分支光纤(分光器前还是分光器后),哪一条分支光纤。

孙曦光:目前GPON已经实现了ITUFSANG984.2中定义的光链路实时监测功能,可以在不中断业务的情况下,对OLT和ONU两侧的光模块的光功率、电压、温度、激光偏转电流等参数进行实时监测,目前网管系统已经逐步集成该功能,如ALU5530 NA网络分析系统已经具备这种GPON光线路检测、分析和优化等功能。

廖承宾:目前EPON网络已经具备故障分析诊断系统能力,最基本的方式是通过定期对物理层的光功率进行检测,包括:发射光功率、接受光功率、偏置电流、偏置电压及工作温度等参数,再通过OAM或SNMP向OLT及EMS进行汇报,并对历史数据进行关联分析,进而实现对光链路性能的监测及预警。如果需要取得更为精确的链路诊断数据,例如识别故障,还可采用内置OPM的方式;若要实现主干故障点定位,则可以通过OTDR+波分OSW方式;甚至若要实现分支故障点定位,则可以采用OTDR+FBG滤镜等方式。但目前这些方式因为成熟度或成本的关系,还无法进行普及。

互联互通有待继续磨合

《通信世界》:日前我国率先实现了GPON关键设备的互联互通,GPON的互联互通取得了很大的进展,这对GPON的实现商用有多大的促进作用和意义?

唐雄燕:GPON的互联互通与EPON相比,相对比较落后。目前,中国联通与工信部电信研究院通信标准所联合开展了一系列GPON设备互联互通的测试,并取得了很大成果。但是,互联互通只是GPON实现商用的一个因素,而并不是影响GPON实现商用的最根本性的问题。没有互联互通,运营商同时采用同一家厂商的ONU和OLT也可以实现商用。推动GPON实现商用的根本因素还在于其自身成本和高带宽业务的应用,只有降低成本,挖掘高带宽业务应用才能真正推动GPON产业的发展。

付裕:阻挠GPON商用的两个主要因素就是互通和成本问题。目前国内GPON互通问题已经解决,而且GPON国家标准已经发布。这就意味着国内困扰GPON商用的障碍得到完全解决。互通问题的解决将进一步促进本已非常庞大的GPON产业链的壮大,尤其是GPON应用的终端产业会得到更为充分的发展。

孙曦光:进入2009年,GPON领域在互联互通上取得了诸多里程碑式的进展。GPONIOP问题一直被业内认为是GPON不成熟的主要原因之一,随着GPON在全球的规模应用,在ITU/BBF/FASN/CCSA国际和国家标准组织的领导和主流运营商(FT/IT/CU等)的强力推动下,以及所有主流GPON商家的积极配合下,GPONIOP问题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实质性进展。

廖承宾:GPON由于其协议完善,在相关标准里明确定义了互联互通的规范,加上之前EPON已经实现了互联互通,有很多的参考价值,所以实现起来应该会比较容易。目前GPON的主要问题还在于芯片的成熟以及价格的下降,这才是推动大规模商用的关键,单纯在互联互通上的进展尚不足以促进整体的应用。

通信世界:尽管中国电信在2007年已经颁布了EPON的行业使用标准,但是,据了解目前不同厂商的EPON设备在互联互通方面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对此您怎么看?在国际上EPON的互联互通的标准情况如何?EPON设备的互联互通问题对FTTx的成本等方面有多大影响?

唐雄燕:近年来,中国联通和中国电信一直在致力于EPON互联互通标准的制定,并已经取得很大的成果。目前,EPON关键设备的互联互通已经实现,网络层面的互通已经没有问题,但是在业务互通方面还没有完全实现,有待解决。

杭涛:不同厂商的设备实现互联互通之后,可以降低相关芯片和设备技术和市场的风险,可以降低成本。虽然EPON很多技术标准是统一的,但是不同厂家理解不同,造成厂商在开发产品过程中存在差异。业界制定PON的标准,只是制定OAM协议的标准化,而PON的网管系统基本都是通过SNMP来实现的。尽管所有厂商的设备都符合OAM协议,但其SNMP的标准各不相同,从而导致系统的管理和互通性存在问题,目前还没有办法解决。

付裕:EPON存在互通问题是一个既有问题,也是必然问题。EPON标准定义相对宽泛,这就使得对同样问题的理解及实现不一致,而这种不一致必然会带来互通的困扰。但互通问题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运营商和系统厂商的利益和合作态度,需要经过一定的磨合和适应。

互通一方面是解决运营商网络问题,但更为重要的是产业链良性发展的问题。EPON设备无法解决全球范围的互联互通问题,这就意味着终端和局端必须配合使用,无法取得规模优势。无法规模化,就意味着成本无法得到持续降低,进而阻碍技术本身的规模扩展。

廖承宾:目前国内EPON的互联互通标准已经比较完善,在PON接入层面,OLT与ONU的PONMAC间完全可以实现互联互通,且在FTTH模式下已经有了实际互通的工程应用。但FTTB模式由于设备形态较复杂、各厂家管理模式存在差异等因素,要实现全业务的互通相对麻烦。而此类问题并非EPON独有,在GPON方面也一样存在。互联互通并不会带来成本的增加,目前主流PON芯片厂家的芯片都是支持互联互通标准的,可以在互通或非互通状态下工作。

基本成熟还需2~3年

通信世界:FTTx开始应用的时间不长,还属于新事物,在运行和维护方面有很多问题需要在不断摸索中解决,您认为大概需要多长时间,FTTx的运行和维护方面能够基本成熟起来?

唐雄燕:随着FTTx的规模推广应用,业内将会越来越重视FTTx的运行和维护问题。同时,这也将是一个不断摸索的过程。目前,各地的FTTx运行和维护情况不完全一样,各地有各地的特点,各地运营商需要不断地积累经验,不断摸索,来共同提升FTTx运维水平。预计在未来的两三年内,我国的FTTx的运行和维护将会逐渐成熟。

杭涛:FTTx运行和维护的成熟需要实现设备和网管系统的稳定,其维护模式也需要一段时间的探索,因此,我认为FTTx运行和维护的完全成熟至少还需要3~5年,但预计在2~3年内能够基本成熟。

付裕:从技术上看,FTTx投入运营所需要的基本运行和维护功能已经基本成熟,特别是业务自动发放、软件管理、故障分责定位等方面,而在无源光网络的故障定位方面仍然需要进行研究。目前除技术层面外,还需要关注和解决已有技术与运营商内部流程、组织、人员方面的配合问题,比如:根据FTTx的新特点对运维流程的梳理、对OSS系统的扩充和调整等等也是需要解决的。

廖承宾:尽管FTTx开始应用的时间并不长,但是鉴于PON网络便于维护的特性,加上国内运营商在宽带、语音方面长期积累的维护经验,我们认为,PON网络在组建大型网络方面的运维并不是难题。尤其是目前国内应用总量已达到千万线级,无论是维护人员经验还是网管运维管理,运营商都已经总结出了较为理想的运维思路,这也是FTTX目前能够大规模发展的基本条件。
 

(责任编辑:admin)
    • “扫一扫”关注融合网微信号

    免责声明:我方仅为合法的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所发布的内容提供存储空间,融合网不对其发布的内容提供任何形式的保证:不保证内容满足您的要求,不保证融合网的服务不会中断。因网络状况、通讯线路、第三方网站或管理部门的要求等任何原因而导致您不能正常使用融合网,融合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发布的内容(包含但不限于融合网目前各产品功能里的内容)仅表明其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的立场和观点,并不代表融合网的立场或观点。相关各方及作者发布此信息的目的在于传播、分享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立场,更与本站立场无关。相关各方及作者在我方平台上发表、发布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其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交易等方面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并承担相应风险。

    根据相关协议内容,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已知悉自身作为内容的发布者,需自行对所发表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负责,因所发表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等所引发的一切纠纷均由该内容的发布者(即,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承担全部法律及连带责任。融合网不承担任何法律及连带责任。

    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相关栏目上所发布的涉嫌侵犯他人知识产权或其他合法权益的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经相关版权方、权利方等提供初步证据,融合网有权先行予以删除,并保留移交司法机关查处的权利。参照相应司法机关的查处结果,融合网对于第三方企业用户所发布内容的处置具有最终决定权。

    个人或单位如认为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上发布的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存在侵犯自身合法权益的,应准备好具有法律效应的证明材料,及时与融合网取得联系,以便融合网及时协调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并迅速做出相应处理工作。

    融合网联系方式:(一)、电话:(010)57722280;(二)、电子邮箱:2029555353@qq.com dwrh@dwrh.net

    对免责声明的解释、修改及更新权均属于融合网所有。

    今日头条

    更多>>

    新闻关注排行榜

    热门推荐 最新推荐

    热门关键字

    关于我们 - 融合文化 - 媒体报道 - 在线咨询 - 网站地图 - TAG标签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10-2020 融合网|DWRH.net 版权所有 联系邮箱:dwrh@dwrh.net 京公网安备 11011202002094号 京ICP备110145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