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融合网首页 > 工信 > 移动互联网 >

移动互联时代的商业模式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韩贤旺 责任编辑:韩杰 发表时间:2012-10-08 15:26 
核心提示:智能终端已经不限于手机,苹果创造的Pad引发了行业的平板热,PC机行业的萎缩和笔记本不断变薄等现象都折射出一个逻辑:互联网进入移动化年代,增值服务对于客户粘性而言越来越重要。

本轮全球性消费电子风暴的第一个毁灭性创造是计算机网络和通讯两大领域融合的深化,原先由传统电信运营商和设备制造商构筑的产业壁垒最终在苹果领导的智能移动终端革命中土崩瓦解。在不远的将来,我们有希望看到电视、 汽车等我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都将智能化。

我们首先看到移动终端智能化快速提升,移动互联网时代不再是梦想。智能终端已经不限于手机,苹果创造的Pad引发了行业的平板热,PC机行业的萎缩和笔记本不断变薄等现象都折射出一个逻辑:互联网进入移动化年代,增值服务对于客户粘性而言越来越重要。

我们正处于一个智能终端普及的时代,据权威咨询机构数据,2011年底,中国PC的保有量为3.2亿台,智能手机的保有量为1.3亿部,平板电脑(PAD)的保有量为3000万台,并且,这几类产品的渗透率都相当高。预计2015年底,这几类产品的数量不仅将大幅提高,并且渗透率也随之提高。

在智能终端产业链上,目前主要有四种商业模式:

模式一:进入主流智能终端厂商的供应链。以智能手机为例,过去几年苹果iphone的销量在全球取得了爆发式增长,中国诸多进入苹果供应链的元器件厂商,不论是企业业绩还是行业地位,均获得了飞速的发展和提升。而且,未来智能终端的功能趋于融合,开始在智能手机的创新功能,很有可能继续应用到PAD和智能电视上。我接触的为数不少的投资者第一反应是中国企业只是挣利润很低的血汗钱,没有技术含量,毛利率低。其实这是一种有色眼镜。在全球分工体系中,中国越来越多的企业通过与国际巨头合作,提供解决问题的优化方案,不断获取订单,本身就是竞争力的体现,而且也是中国电子行业技术水平提高的标志。全球只有一个苹果,但是也只有一个三星和鸿海。在传统电信设备业中我们诞生了华为,在新时代再出现一批世界级的企业也是大概率事件。

模式二:软硬件一体化是大势所趋。过去,Wintel组合主导的PC产业链,是一个分工合作的模式,产业链上的每个环节专注于自己的领域,基本互不干扰。到了智能手机时代,苹果开创了“app store+iphone”的模式,本质上是软硬件一体化,打通产业链的上下游:硬件终端粘住用户(其实iphone已经卖得很好),软件服务平台获取用户价值;这种软硬一体化,极大地增强了苹果的竞争优势,获得了空前的商业成功。很多投资者只是关注到竞争对手在硬件策略上尾随苹果,给苹果带来不少干扰。不考虑常用的专利官司伎俩,苹果的手机是有灵魂的移动终端,有可能成为消费者生活中越来越重要的一部分。随着粘性提高,消费者在iphone上停留的时间越来越多,那么虚拟世界改变我们的实体世界的预言就会发生。App store就是一个核心,开放式的平台意味着背后是数量众多的软件开发商(这是很多增值服务体验的狂热提供者),很可能进一步打击传统电信运营商的最后堡垒。

模式三:一云多屏是大趋势。不同智能终端之间不是孤立的,而是联动的,完全可以实现一云多屏,比如苹果的app store既可以在iPhone上,也可以在iPad上,还可以在iTv上。其实,国内已经有不少“一云多屏”模式的企业,如视频云、游戏云、语音云等,这些企业提供云服务平台,向不同终端屏分发;目前阶段,并非所有终端屏都可以实现商业价值,但这种模式可以建立起强大的竞争优势:有些屏是用来变现价值的,有些屏是用来黏住用户的。因此,这个领域很有可能出现可以做大的平台型服务企业。

模式四:优质内容/应用的价值越来越大。智能终端普及和多屏互动,带来的是传播效应的快速放大,这对于优质内容和优质应用价值的快速变现非常有利。比如一款移动游戏(愤怒的小鸟)可以瞬间风靡全球,一个好的娱乐节目(中国好声音)可以在1个月内做到收视率全国第一。

寻找强者恒强的优质企业。展望未来,以上四种商业模式分别对应智能终端产业链上的四个不同环节(元器件-终端-平台-内容),但共同指向各个环节上优质企业的强者恒强。以苹果公司为例,iPhone只是其商业模式的冰山一角,其商业模式的核心在于“软硬件一体化”和“一云多屏”,这种模式将在相当长时间内维持苹果公司的整体竞争优势,推动苹果公司“强者恒强”。当然,苹果公司是不可复制的,因为其抓住了这个产业链上最核心的两种商业模式。但是,我们可以去寻找至少抓住了一种商业模式的优秀企业,或者在某个细分领域抓住了一种商业模式的优质小企业,紧密跟踪,陪同其强者恒强。

(责任编辑:韩杰)
    • “扫一扫”关注融合网微信号

    免责声明:我方仅为合法的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所发布的内容提供存储空间,融合网不对其发布的内容提供任何形式的保证:不保证内容满足您的要求,不保证融合网的服务不会中断。因网络状况、通讯线路、第三方网站或管理部门的要求等任何原因而导致您不能正常使用融合网,融合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发布的内容(包含但不限于融合网目前各产品功能里的内容)仅表明其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的立场和观点,并不代表融合网的立场或观点。相关各方及作者发布此信息的目的在于传播、分享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立场,更与本站立场无关。相关各方及作者在我方平台上发表、发布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其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交易等方面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并承担相应风险。

    根据相关协议内容,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已知悉自身作为内容的发布者,需自行对所发表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负责,因所发表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等所引发的一切纠纷均由该内容的发布者(即,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承担全部法律及连带责任。融合网不承担任何法律及连带责任。

    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相关栏目上所发布的涉嫌侵犯他人知识产权或其他合法权益的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经相关版权方、权利方等提供初步证据,融合网有权先行予以删除,并保留移交司法机关查处的权利。参照相应司法机关的查处结果,融合网对于第三方企业用户所发布内容的处置具有最终决定权。

    个人或单位如认为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上发布的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存在侵犯自身合法权益的,应准备好具有法律效应的证明材料,及时与融合网取得联系,以便融合网及时协调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并迅速做出相应处理工作。

    融合网联系方式:(一)、电话:(010)57722280;(二)、电子邮箱:2029555353@qq.com dwrh@dwrh.net

    对免责声明的解释、修改及更新权均属于融合网所有。

    新闻关注排行榜

    热门推荐 最新推荐

    热门关键字

    关于我们 - 融合文化 - 媒体报道 - 在线咨询 - 网站地图 - TAG标签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10-2020 融合网|DWRH.net 版权所有 联系邮箱:dwrh@dwrh.net 京公网安备 11011202002094号 京ICP备110145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