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融合网首页 > 工信 > 移动互联网 >

预计三年内移动终端网民数量超越PC

来源:青岛财经日报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admin 发表时间:2012-07-04 19:14 
核心提示: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互联网发展研究部副主任陈建功说,预计未来两到三年,移动终端网民数量将超越PC终端网民数量。同时,移动互联网应用领域从娱乐主导型向消费和电子商务型转变。手机支付、购物、订票等服务将进一步普及。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专家在7月3日召开的2012年增值电信业务合作发展大会上表示,移动互联网用户已成推动中国互联网深入普及的关键动力。预计未来2~3年,中国移动终端网民数量将超越PC终端网民。

由于智能手机普及、手机上网资费下降、手机应用多样等因素,手机网民规模快速增长。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此前发布的《第2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显示,截至2011年底,我国网民规模达5.13亿,手机网民规模达3.56亿,同比增长17.5%。“中国移动互联网正进入高速发展期。2011年中国移动应用下载量占全球总量11%,仅次于美国,位居第二。”工业和信息化部通信发展司副司长陈家春说。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互联网发展研究部副主任陈建功说,预计未来两到三年,移动终端网民数量将超越PC终端网民数量。同时,移动互联网应用领域从娱乐主导型向消费和电子商务型转变。手机支付、购物、订票等服务将进一步普及。专家认为,减少移动支付安全性隐患、加强手机隐私保护等仍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网民破5亿 增长进入平台期

截至2011年12月底,中国网民规模达到5.13亿,全年新增网民5580万。《报告》认为,过去5年内助推网民规模快速增长的几类人群中,10~29岁群体互联网使用率目前已接近高位,未来在这一人群的提升空间有限,50岁以上人群的互联网使用率变化幅度很小。其他年龄段和教育水平的人群对互联网的接受速度很难达到年轻和高学历群体的水平,致使整体网民规模增长进入平台期,接下来网民规模增长的难度将会有所加大。

微博唱主角 传统应用现萎缩

2011年,包括新型即时通信、微博等在内的新兴互联网应用迅速扩散,同时,一些传统网络应用使用率明显下滑。

其中,网民的互联网沟通交流方式变化明显。2011年中国网民即时通信使用率增至80.9%。许多传统交流沟通类应用的用户规模出现萎缩:电子邮件使用率从2010年的54.6%降至47.9%,论坛/BBS由32.4%降至28.2%。

网络新闻使用率快速下滑,微博成为网民重要的信息获取渠道。目前有近半数网民在使用微博,比例达到48.7%。

娱乐类应用普遍走低,网络视频用户增幅明显。网络音乐、网络游戏和网络文学用户规模在2011年增长幅度较小,使用率也分别下滑至75.2%、63.2%和39.5%。相比之下网络视频行业的发展势头相对良好,用户规模同比增加14.6%,使用率提升至63.4%。《报告》指出,由于各大视频网站需要靠聚合版权内容来获取高流量,使得网络视频业版权运营成本大幅攀升,同时视频广告价格较低、其他盈利模式无法在短时间内培养成熟,因而网络视频行业整体处于亏损状态,这一现状目前还很难改变。

手机支付成最期待支付方式

据中国互联网协会发布的《2011年网民行为研究报告》显示,随着电子商务迅速发展,中国网民网络购物累计金额向高区间转移,手机支付成2012年网民最期待使用的支付方式。中国互联网产业年会联合艾瑞咨询集团等专业第三方机构共同编写《2011年网民行为研究报告》。

报告显示,2011年中国网银用户月均支付201~500元的比例最高,为21.5%;其次为月均支付501~1000元,占比为18.1%;1001~5000元占比为17.6%。网民网络购物累计购物金额向高区间转移,其中5001~10000元区间增长到17%,10001~20000元增长到8.9%。服装箱包类物品成为网民网购最多且消费金额最高的产品。“一方面由于网络购物频次提高,

用户网络购物目的逐渐由前另一方面,“淘便宜”“淘品质”向 转变,单几年的由笔交易额较以往有所提高。”中国互联网协会网络应用创新工作委员会副秘书长曾明发说。然而,由于团购网站行业整体属于新兴事物,在进行高额消费时,网民会对较高额度的消费持谨慎态度。报告显示,2011年超过七成网民每月团购花费在200以下。

在支付方面,中国网民主要支付方式有网银和第三方支付,但表示2012年会使用手机上网、手机短信以及手机近端刷卡支付的网民比例增长显著,分别达到34.3%、28.1%和28.3%。专家表示,随着手机支付方式的推广,未来技术及安全性的不断提高和完善,手机支付将成为主要支付方式之一。

(责任编辑:admin)
    • “扫一扫”关注融合网微信号

    免责声明:我方仅为合法的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所发布的内容提供存储空间,融合网不对其发布的内容提供任何形式的保证:不保证内容满足您的要求,不保证融合网的服务不会中断。因网络状况、通讯线路、第三方网站或管理部门的要求等任何原因而导致您不能正常使用融合网,融合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发布的内容(包含但不限于融合网目前各产品功能里的内容)仅表明其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的立场和观点,并不代表融合网的立场或观点。相关各方及作者发布此信息的目的在于传播、分享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立场,更与本站立场无关。相关各方及作者在我方平台上发表、发布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其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交易等方面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并承担相应风险。

    根据相关协议内容,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已知悉自身作为内容的发布者,需自行对所发表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负责,因所发表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等所引发的一切纠纷均由该内容的发布者(即,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承担全部法律及连带责任。融合网不承担任何法律及连带责任。

    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相关栏目上所发布的涉嫌侵犯他人知识产权或其他合法权益的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经相关版权方、权利方等提供初步证据,融合网有权先行予以删除,并保留移交司法机关查处的权利。参照相应司法机关的查处结果,融合网对于第三方企业用户所发布内容的处置具有最终决定权。

    个人或单位如认为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上发布的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存在侵犯自身合法权益的,应准备好具有法律效应的证明材料,及时与融合网取得联系,以便融合网及时协调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并迅速做出相应处理工作。

    融合网联系方式:(一)、电话:(010)57722280;(二)、电子邮箱:2029555353@qq.com dwrh@dwrh.net

    对免责声明的解释、修改及更新权均属于融合网所有。

    新闻关注排行榜

    热门推荐 最新推荐

    热门关键字

    关于我们 - 融合文化 - 媒体报道 - 在线咨询 - 网站地图 - TAG标签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10-2020 融合网|DWRH.net 版权所有 联系邮箱:dwrh@dwrh.net 京公网安备 11011202002094号 京ICP备110145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