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计算“高空”中行走 前路漫漫
自2006年谷歌施密特在搜索引擎大会上首次提出“云计算”的概念后,云计算就一直备受业界关注。七年来,从畅想到实践,从概念走向应用,云计算已实实在在成为打造互联网生态的急先锋。
2011年云计算被列为国家十二五规划重点项目,消息在整个神州大地炸开了锅,政府、运营商、IDC服务供应商、互联网公司各方齐心合力推动中国大踏步进入互联网云时代。而今年12月18日,亚马逊云AWS牵手网宿科技落地中国,一石激起千层浪,之前早已在中国市场蠢蠢欲动的微软、IBM等外资云几乎同时发力,不约而同地发布联盟合作;与此同时,以阿里、腾讯为首的国产云纷纷打响促销反击,一场外资云、国产云共存的云大战拉开序幕。云计算市场前景宽阔,已成为业界公认的新增长点。
据Gartner数据统计,2013年全球广义云服务市场规模将达到1317亿美元,年增长率为18%,预计2017年将突破2442亿美元。“云途”固然美好,但不可否认云的应用仍处在起步阶段,未来之路也绝非一帆风顺,就眼下而言,一些潜在的问题有目共睹:
1、概念过热
经过几年发展,云计算虽然已从概念走向应用,但目前概念炒作依旧过热,程度远大于实际意义。许多传统IDC服务供应商摇身一变成为云服务提供商,服务内容缺乏技术创新,经包装后的旧产品扎堆呈现。目前看来,云计算的发展程度可谓是传统数据中心在互联网时代的2.0升级,利用互联网按需提供软件,提供平台,提供基础设施,所谓云端的美好展望并不像想象得那般神奇。其实云计算的技术组成并不是新鲜事物,是网格计算、并行计算、效用计算、存储技术、虚拟化、负载均衡这些传统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所融合的产物。以亚马逊、微软、IBM为首的外资云采用技术相似,甚至并未形成稳定商用模式,而以阿里、腾讯为首的国产云借鉴的多,资源趋同致使服务和品质成了市场选择的唯一关键。因而云产业模式创新大于技术创新,概念热度持续显而易见。
2、投资过热,产能过剩
在“智慧城市”建设战略驱动之下,各地以云计算之名大兴基地和产业园区,新一轮数据中心改造升级和投资建设铺天盖地。实际上,数据中心在国内一直处于产能过剩状态,在传统数据中心消化不足,企业用户对云计算认知和采用程度并不高的前提下,大举兴建云基础设施扩大产能,有重复建设之嫌。据相关方面今年所做的调查统计,95%的企业客户对云计算具有一定了解,仅有38%的企业客户正在使用云计算服务,相比去年只增长了0.5%,进展缓慢。云计算作为新兴产业正处在成长阶段,市场需求没有完全释放,加之技术、模式尚未稳定成型,因而无法形成行业的充分竞争。这一时期的过热投资和重复建设,只会酝酿云计算产业中期产能过剩的风险。
3、I/P/S三者发展不均衡
作为云计算服务供应模式IaaS、PaaS、SaaS三者发展并不均衡,市场分化较大,无论市场规模还是采购比重,IaaS和SaaS都远高于PaaS,云产业出现两头重中间轻的状况。特别是国内消费者历来素有重建设轻服务的习惯,因而偏重在基础设施上的投入。其实I/P/S作为云产业的一条均匀供应链,其服务供应层次从底层逐级递升,三者缺一不可,理性选择合适的服务模式或是搭配使用才能最大限度发挥云计算的效用。另一个现象是PaaS和IaaS的应用界限趋于模糊,很多企业甚至分不清二者之间的区别,消费者对此认知程度较低。其实PaaS作为开发者平台和企业平台部署的服务模式目前尚属云产品中的非主流,一般与IaaS或与SaaS配套使用出现较多,其潜力仍待挖掘。
4、缺乏标准化
目前业界对云计算的标准化工作从架构到服务都尚未统一,真正实现为时尚早,且困难重重,其整个过程仍是行业组织主导,企业则缺乏参与。云计算的标准化主要关注两个方面。一是技术角度,前面说过云计算现有技术是从网格计算、并行计算、效用计算、存储技术、虚拟化、负载均衡等这些传统的计算机技术演化发展而来,目前这些传统技术的标准化尚未完全统一,在互联网大平台上如何实现各种技术之间的厂商互通和多方共融是一个挑战。二是云计算的服务形式,从IaaS、PaaS和SaaS三者各自领域出发,按照“急用先行,成熟先上”的原则,依次发展硬件、平台、软件层面模式标准,强化各方互通性。
12月中旬在北京举行的2013云世界大会上,工信部软件服务业司副巡视员谢渡婴表示,工信部正在积极开展云计算综合标准化工作。这对我国尽早入局国际云计算标准化体系并取得话语权有着重要意义。 5、安全问题。(责任编辑:韩杰)
- “扫一扫”关注融合网微信号
免责声明:我方仅为合法的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所发布的内容提供存储空间,融合网不对其发布的内容提供任何形式的保证:不保证内容满足您的要求,不保证融合网的服务不会中断。因网络状况、通讯线路、第三方网站或管理部门的要求等任何原因而导致您不能正常使用融合网,融合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发布的内容(包含但不限于融合网目前各产品功能里的内容)仅表明其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的立场和观点,并不代表融合网的立场或观点。相关各方及作者发布此信息的目的在于传播、分享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立场,更与本站立场无关。相关各方及作者在我方平台上发表、发布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其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交易等方面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并承担相应风险。
根据相关协议内容,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已知悉自身作为内容的发布者,需自行对所发表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负责,因所发表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等所引发的一切纠纷均由该内容的发布者(即,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承担全部法律及连带责任。融合网不承担任何法律及连带责任。
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相关栏目上所发布的涉嫌侵犯他人知识产权或其他合法权益的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经相关版权方、权利方等提供初步证据,融合网有权先行予以删除,并保留移交司法机关查处的权利。参照相应司法机关的查处结果,融合网对于第三方企业用户所发布内容的处置具有最终决定权。
个人或单位如认为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上发布的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存在侵犯自身合法权益的,应准备好具有法律效应的证明材料,及时与融合网取得联系,以便融合网及时协调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并迅速做出相应处理工作。
融合网联系方式:(一)、电话:(010)57722280;(二)、电子邮箱:2029555353@qq.com dwrh@dwrh.net
对免责声明的解释、修改及更新权均属于融合网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