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融合网首页 > 云计算 > 其他 >

云能源――云计算理念的延伸

来源:中国能源网 作者:封美丽 责任编辑:admin 发表时间:2011-04-02 12:14 
核心提示:云计算将使人类在信息文明的征途中长驱直入,持续进步的信息技术和这一技术所建立起的理念正在牵引着人类文明的走势。就如同当年瓦特改进蒸汽机,人们开始广泛应用蒸汽机在工厂、矿山、铁路、轮船之后,由蒸汽机牵引着人类直驶工业时代。

云计算将使人类在信息文明的征途中长驱直入,持续进步的信息技术和这一技术所建立起的理念正在牵引着人类文明的走势。就如同当年瓦特改进蒸汽机,人们开始广泛应用蒸汽机在工厂、矿山、铁路、轮船之后,由蒸汽机牵引着人类直驶工业时代。云计算对呈爆炸形态的信息数据实现“无处不在的运算,无处不在的储存,无处不在的交互”,信息技术不仅更加高效地改变着我们的生活,也将改变我们能源工业的形态和理念。

信息技术走过的道路与能源工业颇为相似,从小型到大型,再从大型回归小型、微型,形成螺旋式上升,只是每一次并非回归原点,而是升华逾越。

云计算:“各尽所能,各取所需”

互联网在发展过程中,为提高效率,充分利用资源,确保信息安全,给予更多人参与的权利,并提供充足的信息扩展的冗余空间,而不断采用了一些新的理念和新的技术,并形成一种去中心化潮流式的大趋势,例如分布式处理(DistributedComputing)等。这些技术解决方案形成的趋势是将信息的运算、储存分散,既不是集中在大型中央计算机上,也不是只停留在用户自己的计算机上。

在互联网的信息服务中,为了保障网站的信息数据安全,最初计算机系统工程师将服务器中安置多块存储硬盘,将数据分散储存在每一块硬盘上,任何一块硬盘损坏了都可以依靠其他硬盘中的数据将其恢复。后来工程师用类似的技术将数据进一步存放在不同的服务器中,任何一台计算机出现故障,网站仍然可以继续安全运行。最后他们干脆将采用这类技术的服务器安放在不同地区的服务器机房内,不仅可以确保信息安全,而且可以大大提高访问速度,使系统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如果将每一个终端用户信息的储存、运算放在整个网络之中,信息储存将更加安全,计算速度将更加快捷,系统的冗余空间将更加充足。未来人类在建设物联网中会在一切需要的地方设置具有探测、储存、运算和交互能力的电子芯片及系统,而有这些无处不在的芯片参与储存和计算,这种计算存储的模式就会呈现一种云一样的形态,或者说如入云烟的形态。云计算(CloudComputing)的理念也就由此应运而生。

云计算的应用包含这样的一种理念,把彼此的力量联合起来,供其中的每一个成员使用。让全世界的计算机或具有储存和运行能力的电子设施,通过各种形态的网络连接起来,再服务于每一个需要者。云计算的核心思想,是将大量用网络连接的计算资源统一管理和调度,构成一个计算资源池向用户按需服务。从最根本的意义而言,云计算就是充分利用互联网上的软件、硬件和数据的能力,服务于需求者。这或许更像是一种“信息共产主义”理念,从信息层面达到马克思梦想的“各尽所能,各取所需”的境界,调动所有的积极因素,满足每一个个体的个性化需求。去中心化、去金字塔化的信息、工业、经济、社会形态正在成为不可阻挡的趋势。

能源独立:互联网革命的翻版

世界各种新技术不断进步,新产品层出不穷,特别是各种新能源技术的突飞猛进,资源更丰富和分布更广泛的页岩气、煤层气、生物质沼气等非常规天然气资源等的利用,以及多能互补和能源系统智能技术融合,正在为人类展现了一个可广泛参与的、可持续发展的新兴能源系统新蓝图。我们看到,不仅世界可以是平的,支撑这个世界的能源系统也可以是扁平的。

从“信息独立”到“云计算”的过程中,我们似乎感受到“能源独立”的新寓意。“能源独立”或许不仅仅在一个国家,按照目前的技术,一座城市、一个小区域、一个工厂、一个村镇、一座办公大楼或一个公共建筑群,甚至一个家庭为什么不能实现能源的独立?而我们说的能源独立不是“村村点火,户户冒烟”的小农经济式的自给自足,而是一种新境界的“互联网”式的参与和相互连接,是一种用户与能源供应者之间真正平等而相互渗透的、取长补短的和相互参与的新模式,是互联网革命在能源领域的翻版。

远大公司参与了印度最大房地产商DLF公司一座新城建设的能源系统供货和设备安装服务,为一些分布式能源站的燃气轮机和燃气内燃机机组提供余热吸收式制冷机组,利用发电机组废热向建筑供冷和提供生活热水。该新城安装了53台容量为2MW的燃气发电机组,组成了数个分布式冷热电能源站,余热制冷量为51.3MW,其模块化、阵列化的构筑特色完全像是一个网络服务器中心。DLF公司还建设了连接全城所有建筑的智能化电网、冷网和生活热水管道系统。整个区域的电力和制冷全部由这些机组承担,与外部电网完全分离,二次能源实现了能源独立,综合能源利用效率高达84%,每年减排二氧化碳78万吨,投资仅在一两年就能全部回收,真正实现了高效、节能、经济、环保和低碳的可持续发展目标。印度将自己的弱势转变为优势,在分布式能源技术和智能多维能源网络系统的支持下实现了跨越式的突飞猛进。

同样的技术在中国也非常适用,研究机构对一些区域全部采用分布式能源系统,全部满足用户对电、热、冷和生活热水的需求进行了经济技术评价,研究结果证明这一技术非常可行,像DLF公司一样高效、节能、经济、环保和低碳。整个项目投资基本可以靠节省下的供电公司、热力公司收取的增容费和制冷机组的投资来解决,供电可靠性比电网更高,运营更经济。北京燃气集团大楼靠天然气独立供电多年,安全经济。在中石油的油田利用石油伴生气自发自用解决油田供电的模式早已非常成熟,非常可靠。

美国能源部认为天然气分布式能源系统调节灵活,可以融入更多的不确定的分布式可再生能源,例如屋顶晶硅太阳能电池,玻璃幕墙太阳能薄膜电池,低温废热发电、微风发电和地源、水源或污水源热泵等系统,未来还可以融入各种充电式电动汽车系统。所以其决定到2020年,将在2010年9200万千瓦装机规模的基础上,再增加9500万千瓦,占整个发电装机容量从14%增加到29%,而未来将不再建设大型发电设施。

但遗憾的是,我们中国却一边说要代表先进生产力,对世界承诺要节能减排,并给各地和企业下达难以完成的节能减排目标;一边却又无力让这样一种科学、清洁、高效、环保的能源设施得到合法普及。

云能源:下一个趋势

中国工程院倪维斗院士在质疑:阳光普照大地,我们为什么非要从千里之外的中西部地区去集中利用可再生能源,再遥遥数千公里输送回东部?这算不算是“折腾”?现在一些微风发电设备的研发企业制造出2米风速可以启动、2.5米可以切入、6米可以满发的10~50千瓦微风发电机组,一年中70%~80%时间可以供电,设备利用小时大幅度提高,对于电网的影响明显降低,而这样的风无处不在。

中国科学院电工所所长最近提出“云电力”是受到云计算形态的启发判定未来电力发展形态。对于能源可能实现“云”态模式的还不仅仅是电力,天然气网、热网、冷网等未来都可能呈现云状态。

最近,在非常规天然气研究中发现页岩气、煤层气、致密砂岩气、生物质沼气,以及深层天然气等资源遍布在各地,由于不是大规模集中的矿藏资源,更加适合分布式的开发和就地化的利用。这些项目的气量也许不能满足一个超大型城市,但至少可以满足一些中小城镇的能源供应。如果我们将这些气态能源分别处理成为统一标准,建立一个广泛连接的智能管网系统,我们就可能建立天然气的云系统,将多元的资源和多元的用户融合于一个统一的系统之中。

目前一些低温废热利用技术得到快速发展,他们可以利用不到90度的废热制冷,用110度的废热发电,回收30度的热水发展地板辐射供暖。每一个工厂中这样的废热随处可见,如果都能回收利用,我们就可以回收大量能源。还有,太阳能薄膜技术发展迅速,这一技术正在和建材工业整合,人们用各种薄膜电池制造透光的玻璃,用这样的会发电的玻璃替换建筑的玻璃幕墙或窗户,甚至用它建设太阳能玻璃大棚种植蔬菜,将建筑变为电站。未来,电力的生产或各种能源供应将呈现无处不在的形态,而且热力也可能成为这一形态。在一个热力管网系统中统一配置资源,实现分级分层的梯级供热,大大提高系统效率和能源利用效率。冷源、冷网同样如此。

如何将这些无处不在的能源收集整合利用?现在全世界正在建设的智能电网和进一步延伸的智慧能源网络系统,就是要解决这一难题。智能电网、智能燃气网、智能热网、智能冷网、智能供水、智能排水系统与我们各种分布式的能源系统融合成为一个智慧能源网络体系,再与信息物联网系统融合,据此实现以最低的环境资源代价,最优的投资运营效益,最安全的多元化供能方式,最智慧的个性化服务体系解决人类能源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分布式能源实现一个个系统的相对“能源独立”,而各种能源网络又将独立的供能设施连接在一起,实现能源的相互支援、相互平衡、相互保障和相互弥合。这种能源生产形态与云技术的理念和形态极其相似,而云计算的技术也将会融入这一智慧能源体系。云计算不仅可以整合各个能源系统,还可以将用能及控制整合在同一系统之中,实现全系统的优化控制平衡,将节能更上一个台阶。

这是人类文明的一个趋势,人类之所以成为万物主宰,就是因为我们驾驭了火,驾驭了能源技术。人类文明的每一次进步都是能源技术突破的成果,可以说能源技术进步是人类文明的根本动力。能源技术与信息技术融合的趋势将势不可挡,而信息技术改变能源形态将成为趋势也将势不可挡。

(责任编辑:admin)
    • “扫一扫”关注融合网微信号

    免责声明:我方仅为合法的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所发布的内容提供存储空间,融合网不对其发布的内容提供任何形式的保证:不保证内容满足您的要求,不保证融合网的服务不会中断。因网络状况、通讯线路、第三方网站或管理部门的要求等任何原因而导致您不能正常使用融合网,融合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发布的内容(包含但不限于融合网目前各产品功能里的内容)仅表明其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的立场和观点,并不代表融合网的立场或观点。相关各方及作者发布此信息的目的在于传播、分享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立场,更与本站立场无关。相关各方及作者在我方平台上发表、发布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其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交易等方面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并承担相应风险。

    根据相关协议内容,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已知悉自身作为内容的发布者,需自行对所发表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负责,因所发表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等所引发的一切纠纷均由该内容的发布者(即,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承担全部法律及连带责任。融合网不承担任何法律及连带责任。

    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相关栏目上所发布的涉嫌侵犯他人知识产权或其他合法权益的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经相关版权方、权利方等提供初步证据,融合网有权先行予以删除,并保留移交司法机关查处的权利。参照相应司法机关的查处结果,融合网对于第三方企业用户所发布内容的处置具有最终决定权。

    个人或单位如认为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上发布的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存在侵犯自身合法权益的,应准备好具有法律效应的证明材料,及时与融合网取得联系,以便融合网及时协调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并迅速做出相应处理工作。

    融合网联系方式:(一)、电话:(010)57722280;(二)、电子邮箱:2029555353@qq.com dwrh@dwrh.net

    对免责声明的解释、修改及更新权均属于融合网所有。

    今日头条

    更多>>

    热门关键字

    关于我们 - 融合文化 - 媒体报道 - 在线咨询 - 网站地图 - TAG标签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10-2020 融合网|DWRH.net 版权所有 联系邮箱:dwrh@dwrh.net 京公网安备 11011202002094号 京ICP备110145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