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融合网首页 > 物联网 > 技术 >

金融IC卡迁移或提前完成 两种标准暂不兼容

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admin 发表时间:2012-09-11 15:54 
核心提示:目前,中国人民银行正大力推行金融IC卡迁移工作。而从昨日起,工行可将磁条借记卡免费更换为芯片借记卡。为推进金融IC卡迁移,央行牵头成立金融IC卡推进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人民银行科技司。

目前,中国人民银行正大力推行金融IC卡迁移工作。而从昨日起,工行可将磁条借记卡免费更换为芯片借记卡。

记者近日从权威渠道获悉,目前中国境内发行金融IC卡使用的PBOC2.0标准与国际通行的EMV标准暂不兼容,这对于一直想深入中国市场的Visa、MasterCard等国际卡组织显然不是一个好消息。

IC卡迁移速度超预期

为推进金融IC卡迁移,央行牵头成立金融IC卡推进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人民银行科技司。

近日,记者从央行科技司获悉,截至第二季度末,金融IC卡累计发卡4629.6万张,预计今年年底将达到7000万张。可受理金融IC卡的POS终端和ATM终端分别为572.3万台和23万台,改造率分别为97.6%和58.7%,其余预计年底可按计划完成改造。

“无论是发卡总量,还是终端改造都大大超过预期。而且随着发卡规模的迅速增长,卡片成本也在迅速下降,目前每张卡片成本已降至15元左右。”央行科技司潘润红向记者称。

国泰君安一位分析师指出,目前国内有30多亿张存量的银行卡,大部分为磁条卡,但存在不少“睡眠卡”,实际需要替换的卡估计大约有10亿张。

按照央行之前既定的时间表(2015年起不再发行磁条卡),金融IC卡迁移或可提前完成。

记者向多家发卡行了解到,目前4600余万张金融IC卡,大都是标识银联的卡片,几乎没有标识Visa、MasterCard等机构的卡片。多家银行向记者表示,目前银联不批准发行EMV标准芯片卡的申请。

两种标准暂不兼容

EMV标准是目前国际上公认的芯片卡框架性标准,各国际组织需根据自身需要,在EMV标准基础上制定本地化适合自身的芯片卡标准,Visa、MasterCard、JCB都各自制定了标准。中国人民银行在EMV框架基础上,借鉴国外相关标准,并根据我国情况制定了PBOC标准。

“目前两种标准暂不能互相兼容,即中国商业银行发行的PBOC2.0标准的IC卡不能在Visa、MasterCard、JCB终端上使用。”国内某大行工作人员向记者表示。

记者在对央行科技司的采访中,证实了上述银行人士的说法。但科技司的两位工作人员向记者表示,两种标准的物理层面是相互兼容的,只是在应用层面不能兼容,相信不久后是可以兼容的。

中国银联方面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PBOC2.0标准的金融IC卡已在境外发行,并逐步实现电子现金账户的跨境使用。截至目前,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加拿大、英国、德国等境外20多个国家和地区均已发行。

因此,Visa、MasterCard的处境多少显得有些尴尬。

Visa方面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市场最能考验产品的生命力。EMV是全球行业标准,采用这种标准既能为产业节约成本投入,又能为持卡人带来全球一致的用卡体验,而且更为安全。MasterCard大中华区总裁凌海称,一个统一标准对所有参与方都有利,更有利于大家合作和发展,从技术角度来讲,兼容性也会是更好的方式。

双标识卡即将消失

据记者从多家金融机构获悉,目前中国境内发行的4600余万张金融IC卡,几乎都只有银联的标识。

“双标识卡是历史产物,以后将逐渐退出,未来将只有一种标识卡。如果要办理Visa等机构的卡片,需单独办理。”央行科技司工作人员向记者表示。

一位股份制银行人员向记者分析,从之前的态势看,银联是想独占国内市场,将Visa、MasterCard、JCB挤出国内市场,因为他们在国内完全没有清算渠道,而且银联在海外重要领域布局已几近完成。但现在中国商务部放弃就WTO银联案上诉,使得变局陡生,国际卡组织不会坐以待毙。

受金融IC卡受理环境改造进度及ATM磁条预判等限制,目前发行的金融IC卡是既有芯片又有磁条的双介质卡。那么,磁条是否会降低金融IC卡的安全性?是否有悖于金融IC卡更安全的观念?

对此,央行科技司有关人员称,随着受理环境的不断完善和银行卡芯片化迁移进程的不断深入,这种问题将得到解决。一方面,将通过技术手段关闭双介质卡磁条交易,使卡片的安全性提升到芯片级别。另一方面,通过风险转移等市场手段促进发卡机构和收单机构加快金融IC卡迁移进度,优先使用芯片交易。

(责任编辑:admin)
    • “扫一扫”关注融合网微信号

    免责声明:我方仅为合法的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所发布的内容提供存储空间,融合网不对其发布的内容提供任何形式的保证:不保证内容满足您的要求,不保证融合网的服务不会中断。因网络状况、通讯线路、第三方网站或管理部门的要求等任何原因而导致您不能正常使用融合网,融合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发布的内容(包含但不限于融合网目前各产品功能里的内容)仅表明其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的立场和观点,并不代表融合网的立场或观点。相关各方及作者发布此信息的目的在于传播、分享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立场,更与本站立场无关。相关各方及作者在我方平台上发表、发布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其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交易等方面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并承担相应风险。

    根据相关协议内容,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已知悉自身作为内容的发布者,需自行对所发表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负责,因所发表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等所引发的一切纠纷均由该内容的发布者(即,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承担全部法律及连带责任。融合网不承担任何法律及连带责任。

    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相关栏目上所发布的涉嫌侵犯他人知识产权或其他合法权益的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经相关版权方、权利方等提供初步证据,融合网有权先行予以删除,并保留移交司法机关查处的权利。参照相应司法机关的查处结果,融合网对于第三方企业用户所发布内容的处置具有最终决定权。

    个人或单位如认为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上发布的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存在侵犯自身合法权益的,应准备好具有法律效应的证明材料,及时与融合网取得联系,以便融合网及时协调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并迅速做出相应处理工作。

    融合网联系方式:(一)、电话:(010)57722280;(二)、电子邮箱:2029555353@qq.com dwrh@dwrh.net

    对免责声明的解释、修改及更新权均属于融合网所有。

    今日头条

    更多>>

    热门关键字

    关于我们 - 融合文化 - 媒体报道 - 在线咨询 - 网站地图 - TAG标签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10-2020 融合网|DWRH.net 版权所有 联系邮箱:dwrh@dwrh.net 京公网安备 11011202002094号 京ICP备110145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