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融合网首页 > 物联网 > 技术 >

食品溯源 任重道远

来源:高工物联网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admin 发表时间:2012-08-18 11:03 
核心提示:根据行业内对物联网发展路径的预测,安全方面的应用将会首当其冲,成为物联网应用大放光彩的第一个阵地。近年来食品安全问题不断被媒体曝光,政府和公众对食品的安全问题更是越加关注。

根据行业内对物联网发展路径的预测,安全方面的应用将会首当其冲,成为物联网应用大放光彩的第一个阵地。近年来食品安全问题不断被媒体曝光,政府和公众对食品的安全问题更是越加关注。因此如何有效地保障食品的安全成为政府、企业努力的方向。

在物联网新技术和市场需求双方面推动下,食品溯源等名词被人们越来越多的提及,更是得到了各方面的重视。但在大家争相涌入这个行业的同时,如何具体实施相关方案成了很多机构和企业的疑难问题。标准不统一、价格偏高等问题成为食品溯源的拦路虎。

食品溯源可谓任重道远。

欠缺统一标准,各自摸索中发展限制食品溯源发展的首要问题在于欠缺统一标准,包括软件、终端、中间件、标签等。而对标准的依赖性,是由食品溯源本身的特点决定的。

目前与食品溯源相关的概念就有智慧农场、智慧畜牧等等,但从根本来说,这些说法都不能完全概括食品溯源。一个完整的食品溯源系统,必然是一个包含多个独立系统并互相联系的分布式系统,该系统不应该局限于某一个企业或者某一个城市,而是将不同的生产单位、加工企业、流通企业、销售单位等各个独立系统串联起来的集合。各个子系统可以是自有的封闭系统,但在各个子系统之间必须有可互换数据的通道,并遵循共同的标准搭建。

在这个过程中, 执行统一的标准对于信息和各种资源的共享至关重要。

但目前的现状是:因自身的能力有限,一个单位只能部署公司、园区内部的封闭系统(目的还是用于加强内部的管理),无法达到食品溯源真正意义的应用和功能。所以相对投入来说,目前的食品溯源应用很难达到人们预期的产出要求。

目前国内所欠缺的, 并不是技术,而是需要一个统一的标准作为指导,保证各个企业搭建的自有系统能无缝接入全国乃至全球的大网络,这样才能保证信息在不同的流通环节、营运单位之间顺畅流动,真正体现出物联网的魅力。

不过标准的制定依然面临挑战,笔者所在的青岛金弘测控技术发展有限公司一直是制定标准的倡导者,也曾与轻工业协会共同商讨行业标准的问题,双方都看到了制定行业标准的紧迫性,但目前行业对于技术标准还无法形成统一的意见。

物联网行业处于发展的开始阶段,各方面都还在摸索和试验中,这是影响标准尽快推出的最主要原因。

同时,由于一个标准的建立,往往涉及多个行业及组织,不管是企业,还是行业组织,都希望在制定标准的过程中占有一席之地,而“标准制定者”的称号也将会为企业带来更高的知名度,并且可以第一时间获得行业发展的信息,及早抓住市场机会。因此各方的利益博弈常常存在,该由谁来主导标准的制定成为标准无法形成的另一个原因。

价格过高,规模化使用门槛高食品溯源涉及到原材料供应、生产、物流运输、仓储、销售等环节,对一次性标签、各类终端设备的需求量大,这就导致要建立一整套的食品溯源系统需要很高的费用。并且食品市场具有出货量大、周转快等特点,使用过程中对一次性标签等损耗品的需求量大,会不断产生费用,如果使用特殊的可回收包装又会造成溯源功能无法贯穿到最前端,不能1 0 0%解决消费者的食品安全问题。因此,巨大的潜在使用量将导致较高的投入费用,这是导致食品溯源不能大范围推广的重要原因。只有不断降低设备、标签等的价格,才能促使该技术的普及和推广。

另外, 当前我国农业发展比较滞后,机械化和科学种植率低,各种流通费用、运输费用偏高,导致各类食品、农产品的利润空间越来越小。

在这种大背景下,农业生产对于新增加费用的承受力非常低,即使新的技术具有很大优势,也无法依靠本来就很稀薄的利润来购买标签、读写设备等。而一旦某一家企业采用该技术,虽然长期来看有助于竞争力的提升,但是因成本上升,就会使自身在短期的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迫于经营的压力,一般经营单位难以下定决心采用食品溯源系统。

价格高昂是任何行业发展初期都要面对的困难,一般来说,随着使用数量的增加和上下游链条逐渐完善,成本将会逐渐降低。但对于食品溯源而言,那些单价低、流通环节多而散乱的农产品在中长期内也很难采用食品溯源系统,而新兴的有机食品、绿色农场等具有单价高、直供用户的特点,采用食品溯源系统相对会更加容易。另外,随着国外对进口食品的检测越来越严格,一些农产品加工与外贸迫于竞争的需要,可能会使用食品溯源系统。

投资方不明确,需政府主导投入在国内市场,食品溯源最被看重的作用是“防伪”,毕竟防伪对于很多产品来说是一种“硬需求”.以葡萄酒、茅台酒等高附加值产品为例,因为企业打假的成本高,而依靠行政手段也不能消灭假冒伪劣的销售行为,因此多数企业都在教育消费者方面做了很多工作,都希望消费者能自己辨别真假并主动购买真品。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RFID的特点和防伪的优势被很多企业认可,并开始使用此类技术。

不过对于那些没有高附加值的食品而言,食品溯源体系的发展就离不开政府的投入和支持,这是由中国的国情决定的。从笔者公司接触到的多个农业项目来看,各蔬菜基地、协会都希望能采用最新的食品溯源系统来加强管理并提高竞争力,但是最难解决的问题就是价格居高不下以及系统建设费用如何分派。一般来讲,农户对食品溯源及物联网不了解,并不会积极投入;而政府机构和协会也无法明确经费来源和出资比例,这就导致了食品溯源呼声很高,但是落地的应用不多见。

与其它新兴产业的发展类似,食品溯源也需要政府在基础设备、技术研发、末端应用等方面做先期投入,才能引爆该行业的快速发展,并使之进入发展的快车道。商务部于2011年10月20日印发了《关于“十二五”期间加快肉类蔬菜流通追溯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并明确指出要“建立起完善的追溯制度标准体系”,这表明政府相关部门已经在大力开展各方面的工作以促进食品溯源的应用和普及。一旦标准体系建立并得到大力推广,食品溯源的应用将会迅速得到普及。随着应用量的增加,各种设备和耗品的成本也会相应下降,这将加速该行业的发展。

不过政府对食品溯源的支持,不可能涉及所有行业和区域,但在食品防伪领域,特别是一些关系国计民生的行业如食品原料及添加剂、酒、食用油等可以重点扶持。既可以采用直接投入的方式,也可以采用政策优惠、税费减免等方式引导企业采用食品溯源技术。另外,政府应支持各类终端设备的发展,特别是那些针对大众消费市场并且内置RFID读写模块,能够支持各类电子标签的读写和数据交换的手机、平板电脑等产品,只有提高全民的防伪意识,引导消费者使用各类工具鉴别食品真伪与来源,才能从侧面督促企业加快使用新技术的步伐。

结语建立在同一标准下的食品溯源应用,会随着应用范围和使用数量不断增加而改善系统的兼容性,新增系统和终端设备借助已有的平台和云数据中心,部署起来将会更简单,也更容易发挥强大的防伪、溯源、跟踪等功能。即便如此,食品溯源要想快速发展,横在面前的价格和标准问题仍然不容忽视。但只要政府、企业认识到了阻碍发展的问题并着手解决,一定可以推动食品溯源越来越快的发展,并促使 “智慧城市”的美好愿景早日实现。

(责任编辑:admin)
    • “扫一扫”关注融合网微信号

    免责声明:我方仅为合法的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所发布的内容提供存储空间,融合网不对其发布的内容提供任何形式的保证:不保证内容满足您的要求,不保证融合网的服务不会中断。因网络状况、通讯线路、第三方网站或管理部门的要求等任何原因而导致您不能正常使用融合网,融合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发布的内容(包含但不限于融合网目前各产品功能里的内容)仅表明其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的立场和观点,并不代表融合网的立场或观点。相关各方及作者发布此信息的目的在于传播、分享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立场,更与本站立场无关。相关各方及作者在我方平台上发表、发布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其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交易等方面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并承担相应风险。

    根据相关协议内容,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已知悉自身作为内容的发布者,需自行对所发表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负责,因所发表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等所引发的一切纠纷均由该内容的发布者(即,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承担全部法律及连带责任。融合网不承担任何法律及连带责任。

    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相关栏目上所发布的涉嫌侵犯他人知识产权或其他合法权益的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经相关版权方、权利方等提供初步证据,融合网有权先行予以删除,并保留移交司法机关查处的权利。参照相应司法机关的查处结果,融合网对于第三方企业用户所发布内容的处置具有最终决定权。

    个人或单位如认为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上发布的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存在侵犯自身合法权益的,应准备好具有法律效应的证明材料,及时与融合网取得联系,以便融合网及时协调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并迅速做出相应处理工作。

    融合网联系方式:(一)、电话:(010)57722280;(二)、电子邮箱:2029555353@qq.com dwrh@dwrh.net

    对免责声明的解释、修改及更新权均属于融合网所有。

    今日头条

    更多>>

    热门关键字

    关于我们 - 融合文化 - 媒体报道 - 在线咨询 - 网站地图 - TAG标签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10-2020 融合网|DWRH.net 版权所有 联系邮箱:dwrh@dwrh.net 京公网安备 11011202002094号 京ICP备110145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