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支付新突破:电信抢先搞定银联
3G时代,应用定成败。在手机支付这样的3G“标配”业务上,中国电信似乎暂时领先。
《每日经济新闻》昨日从北京通信展上了解到,今年下半年以来,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三家的手机支付业务都进入了试点商用阶段,三家实现该业务的技术手段都不尽相同。截至展会期间,仅有中国电信一家与中国银联达成合作,真正实现了与银行卡功能等同的“手机支付”。
电信:固话刷卡的移动延伸
其实,早在今年4月,中国联通已经率先在上海发布了其基于NFC(非接触式通信)技术的手机支付业务。到上周,七喜公司为中国联通定制的内置NFC芯片的刷卡手机已经亮相GSMA(GSM协会)2009年亚太专题会议。然而,到目前为止,中国联通的这款刷卡手机还只能实现刷公交卡的功能,不能与银行卡绑定。
和中国联通目前只和上海公交公司达成合作类似,中国移动的手机支付业务目前还专注于为上海世博会提供世博手机票,与银行卡绑定的支付业务也尚未推出。
为什么中国电信能抢三家之先率先推出绑定银行卡的手机支付业务?据为中国电信做手机支付集成的瀚银科技公司有关工作人员介绍,因为中国电信3G业务和其他两家的发展思路不同,“电信走的是将固网原有增值业务延伸到移动网的策略,固话刷卡是电信很成熟的一个应用了,所以这次的延伸比较轻松”。
据悉,中国电信的手机支付业务从6月起已经在上海等地试点商用,用户只需购买手机支付SD卡即可完成操作。
联通:换机接受度不高
在这次的北京通信展上,三大运营商中唯有中国联通一家没有进行手机支付业务的展示。据《每日经济新闻》了解,除了未与银行卡绑定存在限制外,中国联通的手机支付业务还受到终端的限制。
记者了解到,由于使用的是日韩等国普遍使用的NFC技术,中国联通的手机支付业务只能通过两种形式来在终端上实现:使用内置NFC芯片的定制刷卡手机,或者在普通手机外贴上NFC卡。也就是说,用户要办理中国联通的手机支付业务,要么只能换掉现用的手机,要么只能再办理一张NFC卡。
业内分析人士指出,“愿意为了单项功能更换手机的用户毕竟在少数,这种市场操作性值得商榷”。据悉,截至目前,中国联通的刷卡手机只有七喜定制的一款,其他主流手机厂商都对此保持观望的态度。
据介绍,上海联通手机刷卡业务初期将主要推出“公交刷卡手机”服务,但目前内置NFC芯片的刷卡手机价格还未最后确定,而外贴NFC卡的费用在“几十元”左右。
移动:全卡策略的利与弊
和中国联通一样,中国移动的手机支付业务也还未真正进入与银行卡绑定的阶段,由于中国移动采用的是RFID技术来实现手机支付,因此与银行达成合作的难度将大于采用NFC技术的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
据《每日经济新闻》了解,中国移动的手机支付业务是与用户的手机SIM卡绑定的,用户只需更换集成RFID的SIM卡,即可使用任意型号手机来实现刷卡功能,这就是中国移动的所谓“全卡策略”。但据业内人士透露,“由于SIM卡牵涉到发卡权的问题,银行一旦同意与移动合作,等于就把至关重要的发卡权交给了移动。有没有银行愿意这样做,这是一个问题”。
然而,全卡策略也具备其优势,因为不论是中国联通的内置NFC芯片,还是中国电信的SD卡,与用户手机账号的绑定都是间接的,每绑定一次都需要用户到营业厅办理一次。而中国移动由于是在SIM卡上实现手机刷卡,未来用户就可直接在手机上进行绑定操作。
(责任编辑:admin)- “扫一扫”关注融合网微信号
免责声明:我方仅为合法的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所发布的内容提供存储空间,融合网不对其发布的内容提供任何形式的保证:不保证内容满足您的要求,不保证融合网的服务不会中断。因网络状况、通讯线路、第三方网站或管理部门的要求等任何原因而导致您不能正常使用融合网,融合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发布的内容(包含但不限于融合网目前各产品功能里的内容)仅表明其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的立场和观点,并不代表融合网的立场或观点。相关各方及作者发布此信息的目的在于传播、分享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立场,更与本站立场无关。相关各方及作者在我方平台上发表、发布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其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交易等方面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并承担相应风险。
根据相关协议内容,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已知悉自身作为内容的发布者,需自行对所发表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负责,因所发表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等所引发的一切纠纷均由该内容的发布者(即,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承担全部法律及连带责任。融合网不承担任何法律及连带责任。
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相关栏目上所发布的涉嫌侵犯他人知识产权或其他合法权益的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经相关版权方、权利方等提供初步证据,融合网有权先行予以删除,并保留移交司法机关查处的权利。参照相应司法机关的查处结果,融合网对于第三方企业用户所发布内容的处置具有最终决定权。
个人或单位如认为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上发布的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存在侵犯自身合法权益的,应准备好具有法律效应的证明材料,及时与融合网取得联系,以便融合网及时协调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并迅速做出相应处理工作。
融合网联系方式:(一)、电话:(010)57722280;(二)、电子邮箱:2029555353@qq.com dwrh@dwrh.net
对免责声明的解释、修改及更新权均属于融合网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