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支付 银联掀起“三国杀”(2)
事实上,二维码支付方式在国内由银联最早研发,并被一些银行所采用。2013年7月,中信银行曾推出二维码支付业务,同一年又推出“异度支付”,不过当时并未引起市场较大反应。
2014年,央行以二维码支付安全性存疑,需要等待安全验证为由,联合工信部暂停线下二维码支付服务。之后,银联转而研究更安全的NFC(近场支付)非接触式支付技术。
2016年8月3日,支付清算协会向支付机构下发了《条码支付业务规范》(征求意见稿),这是央行在2014年叫停二维码支付以后首次官方承认二维码支付地位。
二维码支付解禁后,2016年年底,银联又发布了二维码支付标准,用户可以在“银联钱包”APP里,使用付款码功能进行线下支付。然而由于各家银行的二维码支付产品步调不一,用户除了银行的APP以外还需要再安装“银联钱包”,因此支付体验并不理想。这一次,银联发布云闪付二维码产品,由于银联统一了标准,用户仅通过各家已开通云闪付的商业银行的APP即可实现云闪付扫码支付。
银联屡次发力二维码支付效果都难言理想,而这一次为何又要杀回二维码支付领域?
“一方面是政策因素,央行已经在2016年承认二维码支付的地位,政策越来越开放,对创新是不断推动的,银联这样做是紧跟政策;另一方面,用户的使用习惯也越来越偏向二维码支付方式,银联推出云闪付二维码产品也是为了紧跟用户的消费习惯,打造更好的发展前景。”移动支付网分析师幕楚对法治周末记者表示。
也有业内分析人士认为,因为此前被银联寄予厚望的云闪付近场支付(NFC)没有达到预期效果,所以银联要重新杀回二维码支付。
2015年“双12”期间,银联推出基于近场支付(NFC)的“云闪付”产品。此后,银联为了推广NFC支付,联合了多家商业银行以及包括Apple Pay、Huawei Pay等在内的各类手机支付,然而近场支付却远不及二维码支付般风靡移动支付市场。
前景并不乐观
公开资料显示,支付宝于2011年7月正式推出手机APP二维码支付业务,进军国内线下支付市场;腾讯则是于2013年8月发布微信5.0版本,开启微信二维码支付模式。就在2014年央行叫停二维码支付、银联发力近场支付的同时,业内对二维码支付普及的脚步并未停止。
2014年9月,支付宝、微信支付再次布局二维码支付。随着用户习惯的养成,如今,支付宝与微信支付早已在国内移动支付市场取得了主导的地位。
根据易观智库近期发布的《中国第三方移动支付市场季度监测报告2017年第一季度》显示,2017年第一季度,国内第三方移动支付市场交易规模高达18.8万亿元,支付宝和财付通(包括微信支付和QQ钱包)一季度的市场份额分别为53.7%和39.51%,两者共占据93.21%的市场份额,银联与其他数十家第三方支付公司则只占剩余不到10%的市场份额。(责任编辑:方向)
- “扫一扫”关注融合网微信号
免责声明:我方仅为合法的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所发布的内容提供存储空间,融合网不对其发布的内容提供任何形式的保证:不保证内容满足您的要求,不保证融合网的服务不会中断。因网络状况、通讯线路、第三方网站或管理部门的要求等任何原因而导致您不能正常使用融合网,融合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发布的内容(包含但不限于融合网目前各产品功能里的内容)仅表明其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的立场和观点,并不代表融合网的立场或观点。相关各方及作者发布此信息的目的在于传播、分享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立场,更与本站立场无关。相关各方及作者在我方平台上发表、发布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其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交易等方面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并承担相应风险。
根据相关协议内容,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已知悉自身作为内容的发布者,需自行对所发表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负责,因所发表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等所引发的一切纠纷均由该内容的发布者(即,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承担全部法律及连带责任。融合网不承担任何法律及连带责任。
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相关栏目上所发布的涉嫌侵犯他人知识产权或其他合法权益的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经相关版权方、权利方等提供初步证据,融合网有权先行予以删除,并保留移交司法机关查处的权利。参照相应司法机关的查处结果,融合网对于第三方企业用户所发布内容的处置具有最终决定权。
个人或单位如认为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上发布的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存在侵犯自身合法权益的,应准备好具有法律效应的证明材料,及时与融合网取得联系,以便融合网及时协调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并迅速做出相应处理工作。
融合网联系方式:(一)、电话:(010)57722280;(二)、电子邮箱:2029555353@qq.com dwrh@dwrh.net
对免责声明的解释、修改及更新权均属于融合网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