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电快速崛起的奇迹
200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实施,风电迎来政策利好;2007年,中国风电市场增长位居世界第一;2008年,风电装机容量提前两年完成“十一五”提出的风电装机1000万千瓦的目标;2009年,国内首座、也是亚洲首座海上风力发电场—上海东海大桥风电场3台机组并网发电;2010年,风电新增装机1892.7万千瓦,累计装机容量4473.3万千瓦,双双超过美国跃居世界第一位,2011年,国内风电龙头龙源电力风电控股装机容量全球排名升至第三位。
中国风电产业的发展可以说带有一定的传奇色彩,谁能想到,短短五年的规模化发展,就让中国一跃成为世界第一风电大国,同时也成为了世界最大的风电机组生产国。
中国为什么将目光倾注在风电产业上?全国政协常委张国宝对记者详细解释道:从中国的现状来看,水能发展成熟,但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以及其所产生的移民问题一直存在争议;生物质能目前成本较高,其技术还有待提升;而潮汐能、波浪能则是多见诸于学术,实际运用中并不多见。因此,“与其它可再生能源相比起来,成熟的技术、较低的成本是风电发展的优势。”张国宝说。
中国风电的发展究竟走过了怎样的历程?国家对其倾注了怎样的心血?它又为我国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发挥了怎样的作用?
风电—辉煌的五年
谈及风电的发展历程,业内许多人都颇有感触。“风电真正发展起来,可以说是近五年的事。”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风能专业委员会秘书长秦海岩告诉本报记者,“中国风电用五年时间,以跑步的速度完成了西方风电大国几十年走过的历程。”
推算起来,风电在中国已经发展了二十五年。1986年5月,第一个风电场在山东荣成马兰湾建成,其安装的VestasV15-55/11风电机组,是由山东省政府和航空工业部共同拨付外汇引进的。此后,各地又陆续使用政府拨款或国外赠款、优惠贷款等引进了一些风电机组,风电在中国开始成长。
1994年起,中国开始探索设备国产化推动风电发展的道路,推出了“乘风计划”,实施了“双加工程”,制定了支持设备国产化的专项政策,风电场建设逐渐进入商业期。但由于技术和政策上的重重障碍,中国风电发展依然步履维艰。每年新增装机不超过十万千瓦。到2003年底,全国风电装机容量仅56.84万千瓦。
2003年,国家发改委组织了第一期全国风电特许权项目招标,将竞争机制引入风电场开发,以市场化方式确定风电上网电价。截至2007年,共组织了五期特许权招标,总装机容量达到880万千瓦。
在中国风电的发展过程中,有着许多令人印象深刻的事情,比如:去年8月31日,上海东海大桥10万千瓦海上风电示范项目风电场全部34台华锐风电SL3000风电机组,顺利完成海上风电场项目240小时预验收考核。中国成为继欧洲之后,最先拥有海上风电的地区。
先进机型的开发对风电发展无疑有着重要意义,“要让中国真正生产好的机型,国外才会把好的机型拿过来。”华锐风电副总裁陶刚对本报记者表示,在2005年之前,一些国外厂家在国内推广的机型甚至处于生命周期末端,而如今,这个局面得到了根本性的改变。
“中国成功了,但成功的背后,谁也不知道我们当时所承受的压力有多大。有的外国专家表示,中国现在陆上风电都没研究好,不要好高骛远地去发展海上风电。我们与他们接洽海上项目时,他们要价都非常高。”秦海岩回忆道,“后来华锐自主研发出了3兆瓦离岸型机组,向世界证明了中国的风电技术并不落后于人。”
“看得见的手”—政府功不可没
万事开头难,怎么能让企业愿意干风电?国家发改委从2003年独创了风电项目特许权招标制度,至2007年共组织了5次,这是在我国电力体制改革和风电上网电价政策不够明确的情况下,对合理制定价格、推动风电大规模发展的重要手段。特许权招标项目使企业开发风电有利可图,同时,竞争使风电成本呈逐年下降趋势。从去年开始,这一成功经验引入了海上风电。(责任编辑:admin)
- “扫一扫”关注融合网微信号
免责声明:我方仅为合法的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所发布的内容提供存储空间,融合网不对其发布的内容提供任何形式的保证:不保证内容满足您的要求,不保证融合网的服务不会中断。因网络状况、通讯线路、第三方网站或管理部门的要求等任何原因而导致您不能正常使用融合网,融合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发布的内容(包含但不限于融合网目前各产品功能里的内容)仅表明其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的立场和观点,并不代表融合网的立场或观点。相关各方及作者发布此信息的目的在于传播、分享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立场,更与本站立场无关。相关各方及作者在我方平台上发表、发布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其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交易等方面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并承担相应风险。
根据相关协议内容,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已知悉自身作为内容的发布者,需自行对所发表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负责,因所发表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等所引发的一切纠纷均由该内容的发布者(即,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承担全部法律及连带责任。融合网不承担任何法律及连带责任。
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相关栏目上所发布的涉嫌侵犯他人知识产权或其他合法权益的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经相关版权方、权利方等提供初步证据,融合网有权先行予以删除,并保留移交司法机关查处的权利。参照相应司法机关的查处结果,融合网对于第三方企业用户所发布内容的处置具有最终决定权。
个人或单位如认为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上发布的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存在侵犯自身合法权益的,应准备好具有法律效应的证明材料,及时与融合网取得联系,以便融合网及时协调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并迅速做出相应处理工作。
融合网联系方式:(一)、电话:(010)57722280;(二)、电子邮箱:2029555353@qq.com dwrh@dwrh.net
对免责声明的解释、修改及更新权均属于融合网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