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融合网首页 > 电力 > 风能 >

风电设备企业被逼入“小胡同” 赔本赚吆喝 风机价格战愈演愈烈

来源:中国经营网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admin 发表时间:2011-07-18 17:12 
核心提示:从2008年的6500元/千瓦,降到2009年的5400元/千瓦,再到2010年跌破4000元/千瓦,如今,更有风机报价开始低于3500元/千瓦,较三年前几乎腰斩,国内风机价格逐步逼近各大厂家的“最后防线”,企业游走在盈亏之间命悬一线。

生存还是死亡?对于风机企业而言,这是一个问题。

从2008年的6500元/千瓦,降到2009年的5400元/千瓦,再到2010年跌破4000元/千瓦,如今,更有风机报价开始低于3500元/千瓦,较三年前几乎腰斩,国内风机价格逐步逼近各大厂家的“最后防线”,企业游走在盈亏之间命悬一线。

逼入“小胡同” 赔本赚吆喝,风机价格战愈演愈烈。

“目前风机价格下滑存在一定程度的过快、非理性的下降。”新疆金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金风科技”)公共事务部总监姚雨如是说。

有关数据显示,2007年到2008年间,风机价格下降13.3%,降至每千瓦6500元左右,这一下降趋势在2008到2009年增至18.5%,迈入2010年增至18.9%。“原来大致经过10个月每千瓦价格会下降500元,现在缩短到了6个月、4个月甚至更短,非理性的价格战有可能导致潜在的质量风险。”姚雨说。

2011年4月初,华锐风电拒收美国能源设备制造商超导公司货物的事件,曾经在业内引起轩然大波,退货背后折射出中国风电企业陷入现金流捉襟见肘的窘境。据华锐风电公布的2010年业绩显示,在收入和利润双双增长的形势下,2010年华锐风电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却是负10亿,而2009年这一数字是13.8亿元。

无独有偶,金风科技2011年的一季度公告称,预计2011年1至6月净利润比上年同期下降幅度不超过50%。

“目前各公司都在成本线上下相持,对有的公司来讲甚至已经是低于成本线。”金风科技战略与规划总监周彤毫不讳言,如果这种情况持续3到5年的话,风机制造企业恐将所剩无几。

井喷助推泡沫

毋庸置疑,风电市场的最大矛盾在于受制于并网的制约。但另一面,中国风电市场的高速发展催生出过多的企业与竞争,也加速了这个行业泡沫的形成。

平安证券研究报告显示,经历了连续5年“井喷式”高速增长的风电行业,2010年增速已开始下滑至37%,而国内整机制造商总数已近百家,预计2011年总产能将达29GW(注:1GW=1000MW),而实际需求仅为15GW~18GW。

在周彤看来,过去风电设备产业几年翻番增长,高速发展的高利润诱导下,大量制造厂家蜂拥而入,而客户集中为五大发电企业,满足开发条件的风资源也日益减少。“所有的因素把风电行业逼进了一个小胡同,造成了现在的瓶颈效应。”

而更加雪上加霜的是,风机价格骤降让众多企业猝不及防。

“过去风机行业一直享受着高速发展带来的好处,而如今价格下降幅度之大、力度之狠,给大家心理形成很大的冲击。”周彤坦言。

尽管行业整体驶入了下坡道,恶性竞争的怪圈却依然存在。

在上述中外合资风机设备公司负责人看来,风机企业在风电项目招投标中为了以低价中标而竞相压价,甚至赔本赚吆喝并不足为奇。“为了生存大家只好硬着头皮往前走,第一梯队的风机企业不能失去以往的市场份额,第二三梯队的企业则需要获得更大的市场份额,因此价格成为彼此拼杀的武器。不少风机设备企业不是有国企背景、就是有上市公司作支撑,可以拿别的业务利润来补贴这部分业务的亏损,而一些资金技术实力相对较弱的企业则难逃厄运。”

据介绍,尽管国内风机企业总数接近100家,但实际运营并形成一定规模的只有30家左右,而这30家以外的企业已经开始慢慢退出市场。

洗牌即将开始

这场搏杀中,利润是其次,各企业首要考虑的是怎么在市场上生存下去。

“价格下降有安全边际,也就是质量成本,如果在安全范围内,通过产业规模化、技术进步、经营管理精细化则能促进价格理性地下降,而目前的下降是非理性的。”面对压力,上述中外合资风机设备公司负责人担心,价格竞争会加剧质量风险。

“现在1.5MW的风机报价已经降到每千瓦3500元甚至更低,但我个人认为价格下降不会是一个长期趋势,随着风电并网技术要求越来越高,可能价格会维持在这个水平或是略有增长。”一位风电开发公司总经理对记者表示。

他进一步解释,近年来纵观中国风电市场的发展,风电设备招标产生的价格越来越低,但部分风机质量问题频发、技术不达标等问题也让开发商苦不堪言。“开发商应该不再一味追求每千瓦造价,而是更加重视度电成本,从风电场投资、风电场运营维护成本和发电量的综合情况来考虑,用更长远的目光评价风机质量和效益。”

中国风能协会秘书长秦海岩对记者表示,如今电网问题突出、市场增速放缓、竞争环境的恶化,风电制造业确实面临很大的压力,对风机设备可靠性要求越来越严,技术要求也越来越高,资金、技术、经营实力强大的企业才能胜出。

“风电设备行业洗牌已经开始。”中国风能协会副会长施鹏飞如此预测。

(责任编辑:admin)
    • “扫一扫”关注融合网微信号

    免责声明:我方仅为合法的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所发布的内容提供存储空间,融合网不对其发布的内容提供任何形式的保证:不保证内容满足您的要求,不保证融合网的服务不会中断。因网络状况、通讯线路、第三方网站或管理部门的要求等任何原因而导致您不能正常使用融合网,融合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发布的内容(包含但不限于融合网目前各产品功能里的内容)仅表明其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的立场和观点,并不代表融合网的立场或观点。相关各方及作者发布此信息的目的在于传播、分享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立场,更与本站立场无关。相关各方及作者在我方平台上发表、发布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其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交易等方面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并承担相应风险。

    根据相关协议内容,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已知悉自身作为内容的发布者,需自行对所发表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负责,因所发表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等所引发的一切纠纷均由该内容的发布者(即,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承担全部法律及连带责任。融合网不承担任何法律及连带责任。

    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相关栏目上所发布的涉嫌侵犯他人知识产权或其他合法权益的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经相关版权方、权利方等提供初步证据,融合网有权先行予以删除,并保留移交司法机关查处的权利。参照相应司法机关的查处结果,融合网对于第三方企业用户所发布内容的处置具有最终决定权。

    个人或单位如认为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上发布的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存在侵犯自身合法权益的,应准备好具有法律效应的证明材料,及时与融合网取得联系,以便融合网及时协调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并迅速做出相应处理工作。

    融合网联系方式:(一)、电话:(010)57722280;(二)、电子邮箱:2029555353@qq.com dwrh@dwrh.net

    对免责声明的解释、修改及更新权均属于融合网所有。

    相关新闻>>

      今日头条

      更多>>

      热门关键字

      关于我们 - 融合文化 - 媒体报道 - 在线咨询 - 网站地图 - TAG标签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10-2020 融合网|DWRH.net 版权所有 联系邮箱:dwrh@dwrh.net 京公网安备 11011202002094号 京ICP备110145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