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滩海上风电高地 多重矛盾掣肘风电“下海”
“海上风电是全球风电技术发展和产业竞争的前沿,中国企业必须在海上风电发展上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国家能源局副局长刘琦近日在国家能源局召开的海上风电工作座谈会上说。
然而,在并网、技术、成本、质量等陆上风电发展瓶颈尚未完全破除的背景下,中国海上风电之路走起来并不平坦,一系列掣肘因素还阻碍着风电“下海”。
海上风电竞赛愈演愈烈
今年下半年,国家能源局将启动第二批海上风电特许权项目的招标准备工作,预计明年上半年完成招标,总建设规模将在150万-200万千瓦之间。
与第一批相比,此次招标规模翻了一番。
2010年,国家能源局在江苏省组织了4个海上风电特许权项目招标,共计100万千瓦。国家能源局的一位人士对中国经济时报记者称,2010年海上风电特许权项目招标最高的中标电价为每千瓦时0.73元,这表明海上风电已有良好的经济性,规模化开发海上风电已基本具备条件。
目前,风电在欧美一些发达国家新增发电能力中已经占到了第一位或第二位。随着陆上风电装备开发技术已基本成熟,风电开发重点已经转向海上风电。海上风电开发利用技术开始成为风电技术进步的主要方向和行业竞争的焦点。
根据国家能源局提供的数据,当前,世界上最大的英国Thanet海上风电场装机容量达到了30万千瓦,已批准的在建项目最大规模100万千瓦左右;在风电资源评价、装备技术及勘探、施工综合技术进步的支撑下,海上风电的开发范围也从过去的近海,往离岸几十公里的深海方面发展,欧盟在建的海上风电项目平均水深在27米左右,平均离岸距离达到了28公里。
此外,欧盟提出海上风电发展规划,到2020年达到4000万千瓦、到2030年达到1.5亿千瓦。今年4月,美国提出,到2020年,海上风电装机将达1000万千瓦,到2030年达到5400万千瓦。
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发展海上风电显得日益紧迫和重要。据了解,经初步评价,我国近海浅水海域风能资源可开发量约2亿千瓦。随着深海风电技术发展,将有更多的海上风能资源可以利用。
据国家能源局透露,“十二五”期间,将每年安排150万—200万千瓦的总开发规模,在机组制造、工程设计、施工安装、运行维护等全产业链培育海上风电工程技术能力,2015年建成500万千瓦,形成海上风电的成套技术并建立完整产业链;到2020年建成海上风电3000万千瓦,使我国海上风电具备大规模的发展条件,并在国际市场上占有一定的市场份额。
“海上风电资源潜力大,距离电力负荷中心近,随着技术进步和经济性提高,海上风电将具备大规模开发的条件,为我国实现可再生能源发展目标、完成减排温室气体任务发挥重要作用。”国家能源局人士称。
多重矛盾掣肘风电“下海”
蓝图已经描绘,然而前进的道路并不平坦。
中国“海上风电第一单”开标已经过去了大半年,按照国家能源局的说法,目前这些项目正在进行工程建设前的准备。
负责中国海上风电项目规划审批的中国水电水利规划设计总院副总工程师易跃春近日表示,第一批海上风电特许权招标项目招标后,不确定因素比较多,建设速度比较慢,水文探测刚刚做完,空管、航道、雷达的协调还未完成。
而作为首批海上风电中标者之一,龙源电力公司总经理谢长军则认为,政策法规上的不完善、风机产品质量不稳定,使得中国的海上风电建设无法复制陆上风电的奇迹。(责任编辑:admin)
- “扫一扫”关注融合网微信号
免责声明:我方仅为合法的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所发布的内容提供存储空间,融合网不对其发布的内容提供任何形式的保证:不保证内容满足您的要求,不保证融合网的服务不会中断。因网络状况、通讯线路、第三方网站或管理部门的要求等任何原因而导致您不能正常使用融合网,融合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发布的内容(包含但不限于融合网目前各产品功能里的内容)仅表明其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的立场和观点,并不代表融合网的立场或观点。相关各方及作者发布此信息的目的在于传播、分享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立场,更与本站立场无关。相关各方及作者在我方平台上发表、发布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其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交易等方面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并承担相应风险。
根据相关协议内容,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已知悉自身作为内容的发布者,需自行对所发表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负责,因所发表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等所引发的一切纠纷均由该内容的发布者(即,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承担全部法律及连带责任。融合网不承担任何法律及连带责任。
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相关栏目上所发布的涉嫌侵犯他人知识产权或其他合法权益的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经相关版权方、权利方等提供初步证据,融合网有权先行予以删除,并保留移交司法机关查处的权利。参照相应司法机关的查处结果,融合网对于第三方企业用户所发布内容的处置具有最终决定权。
个人或单位如认为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上发布的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存在侵犯自身合法权益的,应准备好具有法律效应的证明材料,及时与融合网取得联系,以便融合网及时协调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并迅速做出相应处理工作。
融合网联系方式:(一)、电话:(010)57722280;(二)、电子邮箱:2029555353@qq.com dwrh@dwrh.net
对免责声明的解释、修改及更新权均属于融合网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