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融合网首页 > 电力 > 风能 >

“十二五”“风向”有变 鼓励风电向分布式方向发展

来源:亮报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admin 发表时间:2011-06-27 11:55 
核心提示:记者在6月17日举行的“2011首届中国储能产业发展国际峰会”上获悉,“十二五”期间,政策将鼓励风电向分布式方向发展,未来,风电将形成分布式接入和集中式开发并重的态势。据悉,这将会在提交国务院的“十二五”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中体现。

记者在6月17日举行的“2011首届中国储能产业发展国际峰会”上获悉,“十二五”期间,政策将鼓励风电向分布式方向发展,未来,风电将形成分布式接入和集中式开发并重的态势。据悉,这将会在提交国务院的“十二五”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中体现。

可再生能源发展

主基调不变

在会上,一位发改委人士告诉记者:“目前正在制定‘十二五’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现阶段正在地方政府、中外相关企业间征求意见,还未上交国务院。”

“国家在‘十二五’期间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的决心不会改变。”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副所长李俊峰表示:“未来,在发展可再生能源上,国家除了要保持一定的发展速度和规模,还将继续加大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力度。”

“十一五”期间,我国可再生能源得到了快速发展。2005年到2010年5年间,水电完成了自我国建设水电伊始95年的装机总和;风电装机容量在过去五年涨了40多倍;太阳能光伏发电也增长了十几倍。

中国发展可再生能源的既有目标未变,即到2015年,非化石能源发电要占一次能源消费的11.4%,到2020年要提高到15%,目前是8%。

李俊峰还否认了《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将风能剔除、风能产业不再受关注的说法。他还表示,目前国家确实已经取消了对风电的补贴,因为风电已经是一个较成熟的产业。

分布式接入与集中开发

并重

虽然“十二五”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不会有大的改变,但在发展方向和策略上做了些许调整。

“风电过去一直致力于发展‘大基地融入大电网’,但未来除了建设大基地外,还要建设分布式风电。”李俊峰在会上透露,“这主要基于经济性考虑,大的风电基地距离负荷中心较远,无法缓解缺电难题。分布式就是要靠近负荷中心接入一批风电机组。”

据悉,我国目前规划了哈密、酒泉、河北、吉林、江苏沿海、蒙东、蒙西、山东八大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

“未来,风电将形成分布式接入和集中式开发并重的态势。”李俊峰表示。

国家能源局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司副司长史立山此前已明确表示,未来我国将不再一味发展大型风电基地,也鼓励分散式开发。

李俊峰说,到2015年中国风电产业的商业运行容量,要达到1亿千瓦;2020年要达到2亿~2.5亿千瓦。2010年中国风电运行容量为3100万千瓦。

李俊峰还表示,太阳能产业发展目标是要在2015年达到1000万千瓦,2020年达到5000万千瓦。“这是最低目标,很有可能2020年能够达到1亿千瓦。”李俊峰说。

他认为,风电电网的规划与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要同步,电网公司应该按照更大的可再生能源接入量提前做电网规划。

(责任编辑:admin)
    • “扫一扫”关注融合网微信号

    免责声明:我方仅为合法的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所发布的内容提供存储空间,融合网不对其发布的内容提供任何形式的保证:不保证内容满足您的要求,不保证融合网的服务不会中断。因网络状况、通讯线路、第三方网站或管理部门的要求等任何原因而导致您不能正常使用融合网,融合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发布的内容(包含但不限于融合网目前各产品功能里的内容)仅表明其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的立场和观点,并不代表融合网的立场或观点。相关各方及作者发布此信息的目的在于传播、分享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立场,更与本站立场无关。相关各方及作者在我方平台上发表、发布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其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交易等方面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并承担相应风险。

    根据相关协议内容,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已知悉自身作为内容的发布者,需自行对所发表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负责,因所发表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等所引发的一切纠纷均由该内容的发布者(即,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承担全部法律及连带责任。融合网不承担任何法律及连带责任。

    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相关栏目上所发布的涉嫌侵犯他人知识产权或其他合法权益的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经相关版权方、权利方等提供初步证据,融合网有权先行予以删除,并保留移交司法机关查处的权利。参照相应司法机关的查处结果,融合网对于第三方企业用户所发布内容的处置具有最终决定权。

    个人或单位如认为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上发布的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存在侵犯自身合法权益的,应准备好具有法律效应的证明材料,及时与融合网取得联系,以便融合网及时协调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并迅速做出相应处理工作。

    融合网联系方式:(一)、电话:(010)57722280;(二)、电子邮箱:2029555353@qq.com dwrh@dwrh.net

    对免责声明的解释、修改及更新权均属于融合网所有。

    今日头条

    更多>>
    关于我们 - 融合文化 - 媒体报道 - 在线咨询 - 网站地图 - TAG标签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10-2020 融合网|DWRH.net 版权所有 联系邮箱:dwrh@dwrh.net 京公网安备 11011202002094号 京ICP备110145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