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景趋黯 风电行业遭遇拐点?
华能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00958.HK,下称“华能新能源”)二次IPO仍遭冷遇的同时,2011年上海国际海上风电大会又提振着行业人士的精神。
面对政策转向、资源上限、产能过剩及并网难等一系列不利因素,风电行业增长空间日益萎缩。业界人士指出,随着产业集中度的提高以及由陆向海的发展趋势,行业拐点或将到来。
政策转向使行业前景黯淡
政策层面的利空消息使市场对行业前景产生担忧。国家发改委在上个月发布的《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年版)》中,首次将新能源作为单独门类,列入指导目录的鼓励类。
但在所涉及的新能源产业中,力推太阳能、生物质能,而仅将风电在“风电与光伏发电互补系统技术开发与应用”这一子项中一带而过。与此同时,指导目录中还提到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矛盾突出,其中风电是唯一被涉及到的新能源产业。
而令人唏嘘的是,就在今年3月,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下称“中电联”)专职副理事长魏昭峰还在公开场合表示,风力发电未来将会达到与水力发电相同的地位,成为中国的支柱能源。而短短两个月之后,政策转向之快,颇有些出乎市场预料。
与此同时,中国将停止风电采购补贴的消息接踵而来,真有些“祸不单行”的意味。据了解,中国的风电采购补贴始于2008年,目的在于鼓励风电设备国产化。
平安证券发布研究报告指出,风电采购补贴取消将导致整机制造商盈利小幅下降,零部件供应商受影响最大。而上述两项政策层面的转变,使本已因发展过快造成产能过剩等诸多问题的风电行业前景更趋黯淡。
无怪乎一位行业资深专家告诉《第一财经日报》:“风电行业刚发展起来恐怕就要掉头向下走一段了,尽管未来肯定要发展,但目前的拐点恐难避免。”
资源上限压缩行业发展空间
除去政策层面的转变,风能资源上限的到来也在压缩行业进一步发展的空间。
随着以五大发电集团为首的国有风电企业对八大风资源区的瓜分殆尽,陆上风资源渐趋紧俏,众多企业已转向华南、西南等资源等级较低的地区开发。
国电龙源电力股份有限公司(00916.HK,下称“龙源电力”)上个月在安徽建成投产首个低风速电厂。该公司一位高管对本报表示:“目前高风速的地方竞争激烈,早晚会被瓜分殆尽,因此大家转而开发低风速资源也是必然选择。”
据了解,中国陆上风电可开发量为2亿千瓦,而我国2020年风电规划装机目标已达到1.5亿千瓦;同时,2010年,我国陆上风力资源开发比例为22%,而2020年风力资源开发比例将达到75%,由此可见行业未来增长空间有限。
另外,平安证券报告称,风电行业经历了连续5年“井喷”式的高速增长,2010年增速已开始下滑至37%。按照2020年规划装机目标推算,风电年均新增装机容量仅为1000万千瓦,远低于2010年新增装机容量1600万千瓦。因此,虽然风电产业或将在“十二五”期间完成大部分装机目标,但预计行业增速将进一步下降。
并网瓶颈终难克服
如果说政策与资源层面的因素限制了风电的未来,并网难题则伴随着风电发展的始终。
一方面国家要求电网对风力发电实行“保障性收购”;另一方面,大量盲目上马的风电项目又超出了电网的承受力;备受业界诟病的“弃风”现象也就由此产生——而即使是已并网的风机,也屡次出现大规模脱网事故。
国家电力监管委员会(下称“电监会”)近日通报了以“2·24”甘肃酒泉风电机组大规模脱网事故为代表的几起脱网事故,其中导致598台风电机组脱网的“2·24”事故堪称“我国风力发电发生的对电网影响最大的一起事故”也同时凸显了风电场建设、运营中的诸多问题。
上述龙源电力高管对本报表示,快速发展的风电与电网的协调性如此之差,这种大规模风机脱网事故的发生是必然的。
国家电网能源研究院副总经济师白建华向本报表示,风电未来的发展必须依靠电网的大规模发展以及与当地煤电基地的紧密协调。否则,如果仅是风电场的迅速扩张,则必然遭遇行业瓶颈。
据他介绍,2015年,全国风电开发规模可以达到约1亿千瓦,其中5000万千瓦可在本省消纳,1100万千瓦通过区域电网跨省消纳,3200万千瓦通过跨区消纳;其中三北地区有3/4的电力需要外送消纳。因此,未来风电对电网发展的依赖性将更强。
风机制造陷入红海
风电场的开发运营暴露出诸多问题的同时,上游的风机制造环节更是出现产能过剩而陷入竞争红海。
据了解,近年来风电设备价格的不断下降使制造商们在价格战中越陷越深。相关统计显示,从2008年的6500元/千瓦降到2009年的5400元/千瓦,再到去年底的低于4000元/千瓦,国产风电整机造价一年下一个台阶。价格走低正成为目前风电设备产业的基本生态,牵动着产业利益链条上的各个环节。
国内风电整机商排名首位的华锐风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601558.SH,下称“华锐风电”)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公司“正处风电设备淡季”;而新疆金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002202.SZ,下称“金风科技”)更是发布了上半年业绩下降的预期。
平安证券研究报告预计,2011年国内整机制造商总数已近百家,总产能已达到29GW,而需求则为15~18GW,因此2011年整机制造产能仍将过剩,预期价格将进一步下降,据悉,目前1.5MW主流机型的价格已跌破3500元。
但中国节能风力发电投资有限公司一位人士对本报表示,中国风机制造行业在2004年和2005年时力量尚十分薄弱,主要靠进口,因此形成卖方市场,风机价格很高;而在金风科技和华锐风电等大型整机制造商获得快速发展之后,众多实力雄厚的国企也加入这一阵营,导致上游配套的生产能力飞速提升,因此从2009年开始显现出供大于求的产能过剩现象,这也是市场正常发展所必然出的拐点。
该人士指出,价格战目前仍然是整机厂商竞争的主要手段。2011年预计国内生产市场集中度缓慢提升,2008年市场排名前8家企业市场份额为71%,2010年提升至82%,预期风电整机环节市场集中度将进一步提高,但过程将是痛苦而漫长的。
海上风电更需慎行
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前所长周凤起告诉本报,不应当说陆上风电资源都被瓜分完毕,目前国家电网公司力推的风电、火电打捆外送以及风电监测都在发展当中。但他指出,海上风电目前只是开局,不应当发展过快,因为中国既无核心技术又无经验,如果发展过快,风险很大。
因此目前要把风电发展的重心转移到海上还为时过早。据了解,即使如华锐风电、金风科技等风机制造龙头企业,目前也只处于生产5MW、6MW风机样机的阶段,远未达到投产运行水平。
国元证券研究报告也指出,尽管海上风电有着风资源好、沿海地区电网架构优越、紧邻负荷中心的优势,但其存在的风险是不容忽视的,海上风电开发有高风险、高难度的特点,例如海上风机对防腐蚀等要求比陆上风机更为严格,一点瑕疵都将造成机组的停转。
由于海上风机的安装、运输以及运维等成本较高,且海上机组的运行环境比陆地更加苛刻,市场对海上风电机组单机容量、可靠性和免维护性都提出了更高要求。
(责任编辑:admin)- “扫一扫”关注融合网微信号
免责声明:我方仅为合法的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所发布的内容提供存储空间,融合网不对其发布的内容提供任何形式的保证:不保证内容满足您的要求,不保证融合网的服务不会中断。因网络状况、通讯线路、第三方网站或管理部门的要求等任何原因而导致您不能正常使用融合网,融合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发布的内容(包含但不限于融合网目前各产品功能里的内容)仅表明其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的立场和观点,并不代表融合网的立场或观点。相关各方及作者发布此信息的目的在于传播、分享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立场,更与本站立场无关。相关各方及作者在我方平台上发表、发布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其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交易等方面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并承担相应风险。
根据相关协议内容,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已知悉自身作为内容的发布者,需自行对所发表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负责,因所发表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等所引发的一切纠纷均由该内容的发布者(即,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承担全部法律及连带责任。融合网不承担任何法律及连带责任。
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相关栏目上所发布的涉嫌侵犯他人知识产权或其他合法权益的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经相关版权方、权利方等提供初步证据,融合网有权先行予以删除,并保留移交司法机关查处的权利。参照相应司法机关的查处结果,融合网对于第三方企业用户所发布内容的处置具有最终决定权。
个人或单位如认为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上发布的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存在侵犯自身合法权益的,应准备好具有法律效应的证明材料,及时与融合网取得联系,以便融合网及时协调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并迅速做出相应处理工作。
融合网联系方式:(一)、电话:(010)57722280;(二)、电子邮箱:2029555353@qq.com dwrh@dwrh.net
对免责声明的解释、修改及更新权均属于融合网所有。